不過在宋朝,大伙也懂,好生絲與差生絲,商賈也會給不同的價格,區別就是沒有后來的那么大。
劉昌郝還擔心有人沒有弄懂,于是替他們算了一筆賬:“七八年后,桑樹漸漸長大,每畝能近得三斤生絲,七畝便是二十余斤生絲,二十余緡錢。然不重地力,生絲亦不會好,我不收,你們賣給烏頭渡商賈,也不會給你們高價,每斤不過六百余文錢,且產量也低,不足二斤,七畝地收益都不會超過十緡錢。”
在農村,每年能有十緡錢也是好的,不過若有二十余緡錢,一家便能過上小康生活了。
有人問:“為何不收絲線?”
“七八畝桑園,還有棉花與其他作物,你們能有多少空閑時間?”劉昌郝反問道,不收絲線的緣故,便是他未來想用一些大型機械織絲線,不但效率高,絲線品質也會提高。
“你們有桑園,棉花,農作物,秋閑時還能來我家做個短工,如此,你們還不滿足乎?”
大伙一起轟笑起來。
又有人問:“那樣,豈不是村子里皆是三等戶?”
“幾年后,九成人家會成為三等戶。”但表功、激勵是次要的,劉昌郝將各家召集過來,主要的是勸說大伙養驢或牛,養兩三頭豬。
宋朝大牲畜缺乏,非是缺少畜崽,而是有許多人家不愿意養。
不愿意養的原因也不是牛、驢貴,即便王安石變法導致百姓財富進一步縮水,劉昌郝暗中比較了一下,現在宋朝普通百姓生活水平與他小時候差距也不太大,至少能相當于八十年代的生活水平,若是將各個大戶人家均攤進去,能相當于九十年代末,二十一世紀初的水準,不然也不會被后人稱為狗大戶。
至于盜賊四起,準確地說只是一群“車匪路霸”,治安不大好,不能稱為農民起義。
以這個生活水平,還是有許多人家能買得起牛或驢的,況且它們是大牲畜,特別是牛,雖然作用沒有驢多,但更能吃苦耐勞,一戶人家買不起,可以兩三戶人家合伙買。
但為什么百姓寧愿租牛戶家的牛或朝廷的官牛,也不愿意買牛。
主要是宋朝的計戶等制度,官府為了多征稅,什么財產都會算上,故許多百姓不愿意蓋正規的房宅,也不愿意置辦大牲畜。但劉梁村全是磚瓦房,即便不置辦大牲畜,升戶等也是必然。還好,去年為了幾個小水利,劉昌郝跑了很長一段時間,在劉昌郝請求下,魏知縣同意將劉梁村升戶等緩一緩,等到今年秋天各家各戶拿到棉花收入后,才會派胥吏過來進行升戶等。
“我們家沒錢啊。”有人哀嘆道。
“我可以貸給你們,秋后棉花上來償還。”
那就沒問題了,接著劉昌郝說豬。
在劉昌郝帶領下,去年周邊各村莊皆多養了不少豬,有的人家原本養一頭的,變成了養兩頭,養兩頭的變成了養三頭,還是小圈養,就著自家的糠秕,再買少許豆餅,進行飼養。
接著劉四根家發豬瘟,導致一連串的事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