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互聯網真正的大佬BAT崛起之際,三大門戶就泯然眾人了……
而且,門戶網站涉及到新聞媒體,這在國內相對敏感,這方面的資源對接和應對非常復雜,隋波也沒有相應的資源。
前世互聯網發展了二十年,真正被驗證的盈利模式三大金礦:廣告、傭金、增值服務,占據最大份額的分別是百度的搜索排名和信息流、阿里的電商和生活服務平臺、騰訊的游戲和會員服務。
這才是BAT成為巨頭的底蘊。
既然提前知道這些,那就全都提前布局唄?
隋波當然也想占據先知的機會,一舉將三大模式都占了,一統江湖!
但是,要知道,BAT中的任何一家,在最初崛起時,都曾面對著無數的對手和挑戰。
百度與雅虎中國、谷歌中國的競爭,外界對于競價排名的質疑,業內的抵制;
阿里在電商領域也有無數對手,B2B有慧聰、B2C有京東,C2C有易趣……
騰訊就更不用說了,從最初的QQ到之后的游戲,每一步都有無數對手,都是靠著騰訊特有的產品經理文化和快速優化的“復制”勝出,最后“抄襲”之名響徹江湖,直到3Q大戰才有所改變。
可以說,他們無不是歷經百戰,各自殫精竭慮,手段百出,最終才笑到最后。
隋波很清楚自己的能力。
而且,多線作戰風險太高了,他沒有足夠的資源和能力,甚至精力去全面布局和戰斗。
什么都想要,最終的結果只可能是什么都沒有,甚至一敗涂地。
前世時,百度做電商和社交;阿里做社交和游戲;騰訊做電商和搜索……,全都失敗!
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企業從成立之初,就會形成自己的基因。
能夠在自己的賽道上做到最好就非常難了,盲目擴張版圖,并非明智之舉。
記得前世時,百度老李曾經說過,自己每天早晨5點多就“被機會叫醒”,因為機會多到睡不著,必須決定把哪些機會放棄。
懂得選擇和放棄,是一門大智慧。
那么,隋波想,自己應該選擇什么方向呢?
這就需要結合未來的大勢風口,和他現在起步能夠擁有的資源來分析了。
他現在只是個大一新生,資金、人才都缺乏。
還好,通過《第一次親密接觸》,隋波在BBS上和高校里積累了一些名氣,至少他挖掘想要找的技術人才,應該能輕松一些。
搜索方面,想要找到能和老李相媲美的技術高手,隋波想來想去,國內唯一的選擇就是現在水木計算機系大二的王川了。
只是從技術儲備上落后太多了……
要知道,這時候Robin已經在美國搜信獲得了超鏈分析技術專利,王川只是個計算機方面有超強天賦的大學生。
很難說即使有隋波在方向上的提點,王川是否能在老李1999年底回國創業前,搞出搜索引擎來……
只能試一試,成固可喜,敗也無妨。
但前搜索引擎時代的分類導航網站,倒是可以搞一搞的,如Hao123。
在互聯網發展初期,分類導航網站的作用怎么高估都不為過。
既然放棄了門戶網站,又對搜索沒有十足的把握,信息類關系的廣告盈利模式就不能作為隋波的未來核心業務了。
再看增值服務模式。
國內互聯網發展歷史,提起社交,增值服務,就離不開一個詞,騰訊。
掌握著國內關系型數據牛耳的巨頭。
QQ,則是互聯網江湖不朽的傳說,唯一從互聯網初期,一直到移動互聯網時代,始終長盛不衰的即使通訊軟件。
看似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