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的轉換成本,其實是分為顯性成本,包括金錢、時間等,還有隱形成本,包括精力、情感、習慣等。
電商平臺的特性,就是用戶的使用成本較高。
畢竟要牽扯到用戶注冊、綁定銀行卡、交易信任、物流配送體驗等眾多環節。
所以,只要用戶習慣了我們的平臺訂購流程,是很難轉換到其他平臺的。
但是,如果我們無法滿足用戶的一部分網購需求……
比如我之前說的,C2C業務能夠滿足的那些網購需求,像價格低,個性化,豐富性等方面。
用戶就會很自然的選擇那些提供相關產品的C2C網站。
而等到用戶習慣了那個網站的交易流程后……
我們再想推出C2C業務時,想要重新拉回用戶,就需要花費更大的精力和時間!
還可能得不償失。
因為那時市場已經失去了……
第三,再看網絡效應。
這一塊,大家應該已經很了解了。
我們的校內網,就是因為具備了非常典型的網絡效應優勢,才能高速的成長到今天。
我在這里想重點講一下網絡效應,它包括5個方面:
1、時間的復利效應。
也就是說,隨著時間的不斷推進,產品的用戶數一旦越過價值臨界點,將會出現幾何倍數的增長,同時,先發創新者就有可能坐享網絡紅利,實現贏家通吃的局面。
2、去中心化的新陳代謝效應。
在電商平臺上,這一點尤為明顯。
無論B2C還是C2C,本質上都是供需匹配的模型。
雙邊的規模都會隨著另外一邊的規模逐漸上升,同時在單邊中又存在著一定的增長抑制性。
也就是說,需求的節點規模決定了供應節點的規模。
你們可以簡單理解為:用戶需求的規模和商家提供產品的規模,是互相影響的。
當B2C業務,我們作為商家,無法滿足用戶對產品更加多樣化的需求時,我們就應該推出C2C業務,來進行補充!
要利用全天下數量眾多的小商家,甚至個人,作為賣方、產品供給方,來滿足用戶的豐富性、個性化需求。
3、跨邊的協同效率。
這一點也應該很好理解,表現在產品與產品之間,業務與業務之間的協同。
當用戶開始使用我們的平臺,也就意味著他也可能會使用平臺提供的更多其他服務。
B2C和C2C雖然在業務形態上不同,但在產品層面,是有互補的。
甚至從某種程度上,是1+1>2的協同效應。
當用戶在我們的電商平臺上,基本上可以滿足所有的網購需求。
他幾乎就不會再多此一舉,去注冊新的電商網站。
這甚至會反過來,利于穩固我們在B2C業務上的市場占有率。
4、馬太效應。
互聯網是典型的強者恒強的行業,大的網絡發展到一定階段,突破臨界點之后,其他同類型的小網絡就始終無法超越,甚至會把小的網絡給吃掉。
這個網絡,不光是指業務上的布局網絡,更是指用戶網絡。
甚至用戶網絡和規模更重要!
所以,我一直認為,網絡效應是互聯網公司最重要的護城河,也是我們無論在什么時間,都必須高度重視的方面。
好,我們再看護城河理論的最后一個要素,成本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