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最后幾個月,
凜冽的“互聯網寒冬”,也隨著自然天氣越來越冷,而愈演愈烈,
媒體所預測的,大多數網站在年底倒閉的預言,如期而至……
最先開始的,是“并購潮”。
8月23日,聯想集團宣布,以3537萬美金收購贏時通公司40%的股權,從而以第一大股東的身份入主這一財網新貴。
這樣,繼FM365門戶網站之后,聯想已擁有IC最新網站排行前40名中的兩家網站。
同樣在8月底,
曾經的互聯網“標志”公司瀛海威,發生了“張樹新回購事件”。
瀛海威創始人張樹新,控訴大股東中興發,和之前并購瀛海威的兆比特公司兩家公司,利用并購的資本運作,侵占小股東權益,讓她的2000萬原始股一夜清零。
這讓所有人進一步明白,
融資、并購這些資本運作,對創業者而言,是冰冷而殘酷的……
9月19日,
搜狐宣布以市值3000萬美金的440萬股股票,收購aRen。
老張在新聞發布會上興奮的宣稱:完成收購后的搜狐網站,將擁有780多萬的注冊用戶及每天4400萬網頁瀏覽量。
這一并購案,將使搜狐成為國內最大的門戶網站!
因為這時新浪的注冊用戶為700萬,日PV為3400萬;
網易注冊用戶590萬,日PV2400萬……
可這場中國互聯網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一場兼并,卻并不被外界所看好。
業內認為老張所稱的搜狐第一大門戶網站的概念,十分牽強。
因為合并后的780萬用戶仍是分屬sohu.c和aRen.c,
人們看到的是一個壯大了的搜狐公司,而不是搜狐網。
這種簡單的用戶疊加,并沒有太大的意義。
是否能夠整合好兩家公司的業務和公司文化,發揮出并購后1+1>2的作用,非常考驗老張的運營和管理能力。
媒體更是質疑,
搜狐本身還沒有盈利,卻又收購了一家更沒有明確盈利模式的社區網站。
公司的運營成本大大增加了,收入卻沒有提升……
這種并購意義何在?
互聯網公司的并購,并不僅僅限于國內。
沒過多久,雅虎宣布,以發行雅虎普通股225萬股的方式,購并彎彎最大的門戶網站奇摩網站全部股權。初估購并總金額將高達40至50億元新臺幣。
奇摩是彎彎最大的入口網站,上網人口超過百萬人次。
在網絡公司一片賠錢聲中,奇摩幾天前才宣布,今年前三季業績較去年同期增長四倍。
一個具有本土化的經驗,一個具有全球化的強勢,
合并后雅虎將可以立足彎彎、放眼內地。
雅虎并購奇摩的消息一傳出,立刻引起彎彎網絡界的震撼,
認為連第一大網站都必須被購并,小網站不必存活了……
同時,雅虎中國的服務器已經搬到了帝都,
這是一個非常明顯的信號!
表明美國的一些大互聯網公司正虎視眈眈,準備依靠收購進入中國市場……
到了年底時,各種并購的“小道消息”更是滿天飛。
就連新浪、搜狐、網易三大門戶,都成為了消息中被收購的對象,
傳說中的收購方包括AOL、全球第三大網絡集團Lycos、雅虎、微軟等。
不過老張和老王,都第一時間斷然否認了這些傳聞。
相反,老丁對外的言辭就比較含糊——這也為之后老丁想賣“網易”,留下了伏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