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江上舟,就是曾被反復提及的一個名字。
他在浦東規劃了面積22平方公里,3倍于彎彎新竹工業園區的張江微電子開發區;
2001年-2005年“十五”期間,他幫助魔都引資100億美元建設10條技術水平等于或高于華虹NEC909工程的8英寸-12英寸集成電路生產線,一手創建了魔都的芯片產業基礎。
他先后引入中芯國際、中微半導體。
鼓動和邀請了張汝京、尹志堯兩位頂尖領軍人才,及一大批硅谷華人歸國創業。
后來在中芯變故,張汝京被迫離開后,更是親自擔任“中芯國際”董事長,對國家的芯片產業貢獻極大。
可惜的是,盡管有像江上舟、倪光南之類的官員、科學家極力的努力和推動。
但芯片產業卻是一個龐大的產業鏈。
制造一個小小的芯片,涉及到50多個學科、數千道工序,包括設計、制造、封裝三大環節。
在這個產業鏈上,國內企業的差距是巨大的。
這不僅需要巨額的投資,更需要突破國外的專利、技術封鎖和扼殺。
而在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里,因為國家財政拮據,投資半導體研發的資金,只是杯水車薪。
而民間投資更是備受冷遇。
那時提倡的是“造不如買、買不如租”。
芯片行業不僅燒錢,而且周期長,技術更新快,你剛研發出來,國外巨頭就已經開始打價格戰來扼殺你!
這就意味著,前期要不斷砸錢,還見不到水花……
除非國家集中力量來打大的攻堅戰。
否則僅靠一點點財政撥款和民營企業、資本的力量,是很難實現突破的。
華為默默的研發了十幾年,每年投資過百億,才搞出了海思的麒麟芯片,卻也只是實現了在設計這一個環節上的突破,而其架構授權的核心,還在國外巨頭手中控制。
制造更是一大短板。
制造芯片的三大設備,光刻機、蝕刻機和薄膜沉積,國內只有中微的介質蝕刻機能跟上行業節奏。
差距最大的是光刻機,國內的魔都微電子和國際領先的荷蘭A**L幾乎差了三代的技術……
材料方面,日本全球領先。
制造芯片的19種主要材料中,日本有14種全球第一,份額超過60%,近七成的硅晶圓產自日本,而硅晶圓是芯片制造的根基……
對于隋波而言,現在考慮芯片,或許是有點遠。
但是,如果換一個角度想,
芯片也好,手機操作系統也好,互聯網底層技術也罷,這些都是未來全球競爭中,無法避免的領域。
移動互聯網的根基在于智能手機、操作系統;
深度學習、AI,也同樣離不開芯片。
從阿里搞達摩院,投資3000億搞芯片研發就可以看出,互聯網巨頭發展到一定的階段,必然是走上科技巨頭的道路。
只是,這個東西太復雜了,需要權衡公司發展和研發之間的比重。
不要被太過“遠大”和“沉重”的目標拖死,搞的出師未捷身先死,那就悲催了……
腦海中電光火石之際,
隋波接通了電話:“江主任,您好!我是隋波。”
“隋總啊,聽說你來魔都了?不知道有沒有時間,晚上一起吃個便飯?”
“江主任您發話,我什么時間都方便!”隋波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