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大的夢想,就是在喧鬧的、忙碌的、有川流不息的人群的、人行道中間,有一個玻璃房子。
我在里面安靜的,整理花,然后賣花。
用彩色的英文報紙來包,有各類的花花草草,只是沒有玫瑰花。
有太陽照進來,溫暖不熱,隔離其中,完全不曉得外面的世界如何塵囂。”
就像馬斯洛需求理論所說的,
當人實現了基本的生活需求后,精神需求和靈魂需求,就自然而然的變成了第一位。
這個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感情也不是。
一份能夠長久保持新鮮的愛情,是需要足夠的事物,去不斷填充和支撐的。
這其中遠不是溫柔、專一、陪伴,那么簡單。
網絡上不是流行一句話嗎?
“世界上最廉價的東西,就是男人一事無成時的溫柔”,很殘酷,也很扎心,但很真實!
是的,愛情其實是有條件的。
如果一個女人說,愛一個男人是因為他很有錢,雖然聽起來很刺耳,但也不能說錯。
比如他安排了一個浪漫的約會,背后是因為他很有經濟實力。
但是這個浪漫約會帶來的打動,也是很真實的……
有些女人喜歡男人,可能是因為他有才華,或者很帥。
但才華和相貌,其實和財富是同樣的,都是造成你心動的條件!
每個人都說,最重要的是人好。
可到底什么是人好?
一事無成時的溫柔?
而所謂的才華、見識、氣度或者某種更好的性格,背后還是各種條件和資源……
所以,這次回來,隋波準備好好和林馨談談。
如果不喜歡他安排的慈善基金會的事……,可以!
無論她想做什么,他也都支持。
………………
低調回到金城,和父母相聚之后。
第二天,隋波來到了林馨的家中。
林媽媽滿面笑容的忙著給他倒茶、洗水果。
讓林馨一臉的無奈。
平時在家,她可是真正的手都不抬一下,什么活兒都不干,“衣來伸手,飯來張口”。
現在隋波一來,立刻變身親切、熱情的“阿姨”了。
忙完之后,林媽媽笑瞇瞇的對隋波道:
“小波,你和馨馨說話吧,阿姨約了朋友打牌,就不陪你們了……”
臨出門還回頭道:“我不回來吃飯了啊,你們自己吃,讓馨馨給你做好吃的!”
氣的林馨嗔道:“媽!!”
隋波一看家里就剩兩人了,直接就起身,伸手拉起林馨:“咱們去你小屋聊吧。”
幾年過去,林馨的小屋幾乎沒有什么變化……
屋里只有一個椅子。
隋波毫不客氣的脫鞋上床,斜倚在床頭。
他隨手拿起枕邊的書,翻了一下,是米奇.阿爾博姆的《相約星期二》。
這是一本最近在美國很火的自傳體紀實,也是一個真實的故事。
主要講述了作者的恩師莫里·施瓦茨教授,在辭世前的14個星期里,每個星期二給米奇所講授的最后一門人生哲理課。
年逾七旬的社會心理學教授莫里,在1994年罹患肌萎縮性側索硬化(ALS),已時日無多。
作為莫里早年的得意門生,米奇每周二都上門與教授相伴,聆聽老人最后的教誨。
并在他死后,將莫里·施瓦茨教授的醒世箴言綴珠成鏈,冠名為《相約星期二》。
在這本書里,
作者通過和教授的交談,講述了對于痛苦、婚姻、衰老、恐懼、金錢、死亡等等問題的思考。
死亡既作為該作品的主題,又作為該的線索,傳遞了作者對于人生更深入、更透徹的思考,充滿了濃郁的哲學意味。
“咦,你什么時候開始喜歡看這種哲學思想的了?”隋波有些訝然。
林馨的性子已經夠清淡的了,
還看這種和人生態度、死亡有關的……,豈不是更看透人生了?
“隨便看著玩的。
你快下來,大白天的,上什么床啊!”
隋波哈哈一笑,伸手對她笑道:“好久沒見了,你也上來,我們抱著說說話。”
“才不!”林馨臉微微一紅,用力搖頭。
對隋波這種死皮賴臉的招數,她也習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