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是無數小的Designhouse(設計公司)圍繞Intel做公板、做產品創意、做產品原型、做差異化做優化。
最后才是面對市場的企業,從Designhouse挑選產品原型,做商品化包裝。投放市場。做品牌、做銷售、做客戶服務。
一顆芯片從生產完到用戶使用,需要經歷多少的流程?
用戶使用的不是芯片本身。
而是構建在芯片之上的硬件主板、計算機、操作系統以及海量的應用軟件!
所以,方舟團隊要想讓CPU商用,難度可見一斑。
之后,為了搭建基于方舟1號CPU的軟硬件,方舟團隊急劇擴張。
從一個只負責CPU設計的團隊,
擴充到包含了designhouse硬件設計團隊、操作系統適配團隊、關鍵軟件移植團隊等等一直到最終用戶服務團隊的“豪華配置”……
同時,為了擺脫英特爾CPU+微軟Windows系統的壟斷聯盟。
方舟CPU選擇了搭配Linux操作系統運行。
但這套組合的“用戶體驗”如何呢?
四個字:非常難用……
別人發給你的office文檔,你根本打不開,這還怎么辦公?
還有瀏覽器、播放器等13大類50多項bug,亟待解決……
整個軟硬件生態系統的培育,還需要漫長的過程。
方舟團隊想用區區不到兩千萬,想把整套CPU產業鏈建立起來,顯然是不可能的!
最后,方舟就這樣被“生態建設”給拖死了……
到了2006年,隨著“方舟三號”芯片遲遲不能量產。
科技部嚴查后才發現:
方舟的問題,還不僅是在市場上“無法打開局面”的問題。
還有方舟的負責人李德磊,通過一系列股權操作,已經轉變成大股東;投資方舟大廈也存在可能挪用國家撥款研發資金的問題……
而這時,商人李德磊覺得錢也賺夠了,不愿意再為方舟做軟件生態系統的深度開發。
于是直接宣布,放棄方舟芯片的后續研發!
這直接導致方舟3號芯片擱淺,黃了……
從01年“方舟一號”破空出世,到06年“方舟3號”擱淺。
六年恍如一夢!
而“漢芯騙局”和“方舟敗局”對中國社會最大的傷害,
不單是坑了國家多少個億那么簡單……
而是嚴重腐蝕了國人對“中國芯”投注的巨大熱情與期盼!
此后,在國家層面,
對國產芯片、操作系統方面的研發投入資金支持,幾乎徹底停止。
在那之后的多年里,
“龍芯”等其他默默耕耘的中國企業,也都多少在輿論上受到了負面的質疑……
所以,隋波現在最需要做的事,
就是“力挽狂瀾”!
絕不能讓中國的半導體產業和操作系統的研發,在這個關鍵的時間點上,像前世那樣陷入停滯!
這將是對所有將畢生心血,都投入到中國半導體事業的那些先輩們,最大的“傷害”!
從50年代開始,
一大批年輕科學家學成歸國,投身于半導體科學的研究。
我國半導體事業曾經有過“夢幻”開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