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我是想要這三羊尊,可我卻怕白少賭輸了這一件三羊尊,以后都沒臉再見人了。”方缺笑著看了一眼白飛允,聲音中的譏諷,不帶絲毫的遮掩。
然后他右手抬起,手指指向了白易鴻帶來的一幅畫:“我看這幅畫不錯,白爺爺能忍痛割愛,送給我嗎?”
方缺指向的畫,畫中不是山水,亦不是人物,而是龍。
這幅畫的名字叫做四龍圖,作者是古梁朝的張僧繇。
張僧繇為古梁朝大臣,著名畫家,梁天監中,為武陵王國侍郎,直秘閣知畫事,歷右軍將軍、吳興太守,苦學成才,長于寫真,并擅畫佛像、龍、鷹,多作卷軸畫和壁畫。
而這一幅的四龍圖,則是張僧繇的代表作品之一,富有盛名。
展開畫卷,畫卷中有大量的留白,名字叫做四龍兔,可實際上只有兩龍,一金一銀,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簡直就像真龍一樣活靈活現,唯一的缺憾是,這兩龍缺了龍目。
名字叫做四龍圖,畫中卻只有兩種,倒不是作名或是作畫時候的失誤,而是畫中本有四龍,后來卻有兩龍飛走了。
這四龍圖大有來歷,古梁朝梁武帝時期,大畫家張僧繇在金陵安樂寺游玩,一時興起,壁繪四龍,形態逼真,卻不點睛,大家都問他是什么緣故,他說:“點睛即飛去”。
人們以為怪誕,一再要求他點睛,剛一落墨,才點及二龍,片刻間只見狂風大作,電閃雷鳴,兩龍破壁乘云上天,兩個還沒有點睛者猶在。
由此,便就引申了一個我們大眾皆是熟知的成語——“畫龍點睛”。
方缺選擇張僧繇的這一副四龍圖,倒也不全是對于張僧繇的欣賞,對這幅畫的喜愛,而是這四龍圖之中蘊含的龍氣。
方缺如今一雙眼睛,可稱得上是火眼金睛,看到古文物一眼就能夠分辨出來真假,甚至能夠看出一些常人發現不了的東西,就比如眼前這四龍圖中,金銀雙龍所隱含的真真實實的龍氣。
“你想要這一幅四龍圖?”白易鴻有了些驚訝,他本以為方缺會借機令他難堪,就算不選擇古商代青銅三羊尊,也會選擇些博物館鎮館級別的古文物,可沒想到,方缺竟選了張僧繇的四龍圖。
四龍圖雖因畫龍點睛的典故名聲大噪,可實際價值以及在古文物界的地位,都稱不上一流。
這四龍圖雖是自己從協會帶出來的,可其并沒有多大的價值,盡管自己隨意處置會搞出些麻煩,可也在承受范圍之內。
怕方缺后悔,白易鴻連忙將四龍圖送了出去,對方缺說道:“一言為定。”
“一言為定。”方缺接過來了張僧繇的四龍圖,對白易鴻點頭答道。
見方缺接過了四龍圖,白易鴻對方缺的態度竟緩和了些,因為他突然覺得,方缺雖狂妄自大,可至少識得大體,給了自己一個臺階下……
而這一幕落入云玉槐的眼中,云玉槐亦是點了點頭,看方缺是越看越滿意,心中又不由想到,本來是自己家的女婿,如今卻退了婚。
唉!自己家的孫女,怎么就是沒有眼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