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呀,小姑啊,咱們先不談這個!”陳樹馬上避開話題:“我跟您請教一下,國家為什么允許發展個體經濟呢?您看現在好多萬元戶,政府也挺支持的,這是為什么呢?”
“當然是為了搞活經濟,滿足人們社會生活中衣食住行各方面的需求。”譚冰張口就來:“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吸收剩余勞動力。”
“對了!”陳樹順著道:“您知道我那一個小店,就解決了六個人就業,還招了幾個學生勤工儉學。您想想,要是像我這樣的店,有一百家、一萬家,那得吸收多少勞動力啊!”
“那你知不知道七上八下啊?”譚冰低頭望了一眼手上筆記本,問道。
“七上八下?”陳樹搖頭:“什么叫七上八下?”
“看來你平時都不看報紙啊!”譚冰從身后的書柜里找出一份報紙,“蕪湖有個傻子瓜子,創始人叫年廣九,前一陣子被抓起來了,因為他雇傭了十二個幫手,被認為是剝削,可能被定性為資本家。”
陳樹看著報紙上連篇累牘的報道,以及關于雇工人數多少的算是剝削的討論,汗如雨下,心里直呼大意了,怎么把這個事情給忘記了!
改革開放初期,個體工商戶如同雨后春筍一般發展起來,但很快,關于是否可以雇工,以及允許雇工多少的問題就引發了全國的大討論。最終一個經濟學家,從馬克思《資本論》的一個算例中,推算出一個結論:“八個人以下就叫做請幫手,八個人以上就叫雇工,八人以下不算剝削。”
這就是著名的“七上八下”。
盡管陳樹用后世的眼光來看,這種爭論全部必要,甚至有些可笑,但是在此時此刻的當下,誰也不敢開玩笑,甚至掉以輕心。
陳樹原先打算開一千家連鎖雞排店的計劃,在這里就被卡住了,現在不光是錢的問題,更是政策的問題。
“你想要開更多的店,解決剩余勞動力就業,我認為這一點很對。”譚冰看陳樹的反應,就知道他已經明白了其中的利害關系,反而建議道:“你看這樣行不行,你可以找街道或者其他所有制單位掛靠,成為集體企業,這樣就可以一舉兩得,既解決雇工問題,又解決貸款了。”
陳樹想都沒想,直接拒絕了。譚冰說的方法現在有很多個體工商戶都在干,搖身一變成為集體企業和鄉鎮企業,以求庇護。
但陳樹有前后眼,他很清楚這種辦法無異于給自己上了一副手銬,一個不好,就可能傾家蕩產,還會被送去吃免費的公家飯。
“為什么不同意呢?”譚冰當然不知道陳樹心里的小九九。
陳樹打馬虎眼道:“我就是個個體戶,還是別給自己找個婆婆了!”
“哈哈,你這比喻倒是挺形象!”譚冰笑著收起筆記本,“既然這樣,你就等我消息吧!”
“啊?等什么消息?”
“你不是要貸款嗎?”譚冰道:“怎么?又不需要了?”
“哈?”陳樹一激動,有點語無倫次:“不是,需要,太需要了!我還以為這事兒沒戲了!”
“誰說沒戲了!”譚冰道:“你放心吧,既然答應你了,肯定會給你辦!誰讓你是剛立的典型呢!”
“哈哈,太好了!”陳樹高興地揮了揮拳頭,“謝謝小姑!”
“我還是要提醒你,要注意雇工的數量問題,這是原則性的問題,至少在目前,不要犯這個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