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分裝的炮彈呢?這個潛力是沒有的,分開裝,就不可能成為一個整體,也就是說,這種炮彈的潛力,是有限的,很難挖掘!
說的黃老都鄭重起來了:“也就是說,125毫米的坦克炮,最終的威力,可能比不上120毫米的坦克炮?”
“這個,要以后才會知道,就目前來看,蘇聯的125毫米的坦克炮的炮彈,是比不上德國的120毫米坦克炮的威力的。當然,他們自用的,我們不知道,只能是一種猜測。”秦振華說道。
說完了這種的優點和缺點,然后,秦振華又開始說起來120毫米的坦克炮了。
“至于這種120毫米的坦克炮,如果深挖的話,穿甲深度突破五百毫米,甚至是達到七八百毫米的水平,我認為都是有可能的。”秦振華說道。
畢竟,105毫米的坦克炮,穿甲深度都已經超過300毫米了,這種120毫米的坦克炮,以后的潛力必然也是很大的。
“但是,它的缺點,就是不方便布置自動裝彈機。”秦振華介紹道:“彈頭和彈筒是一體的,所以很高,無法像T-72這種轉圈布置在炮塔周圍,如果想要布置的話,就只能是像西方那樣,有一個大的炮塔,把炮彈布置在炮塔的尾倉里,通過這種方式來滿足自動裝彈的需要。”
東西方解決問題的思路是不同的,西方的坦克,制造的又高又大,尤其是炮塔,看看那炮塔的體積,幾乎就是二倍的關系,尤其是在炮塔后面,還有一個多余的尾倉,這個尾倉,是用來放炮彈的。
堆放在一起的炮彈,便于部署自動裝彈機,但是,炮塔又大又重,所以,帶來的問題也很多,比如說,旋轉炮塔的時候,那就得要更大的液壓馬達來驅動,慣性也很大,而且,高大的炮塔,增加了受彈面積,增加的重量,就需要有更大的動力來驅動,這樣,越造越大,最后,就成了和豹-2一樣的重量超過五十噸的東西了。
所以,采用120毫米的坦克炮,問題也是很多的,不部署自動裝彈機,手動裝彈,也得是個大塊頭,坦克的炮塔也得足夠大才行。
“得,說了半天,還是相當于沒說。”黃老在那里笑呵呵地說道:“你小子,現在也被系統內部的不好的風氣給帶動了,這是誰都不得罪,左右逢源。”
“當然不是。”秦振華回答的義正辭嚴,我是就事論事,真不知道哪個好,如果能確定的話,那絕對會當下說出來的。
我都打算離開系統了,還怕得罪人嗎?我得罪的人,可不少!
“張老,我有一個想法。”黃老說道:“這小子不肯說出個一二三來,我還偏要讓他說,把我們下一代的坦克炮口徑的論證工作,交給這小子!”
“別,可別。”秦振華立刻就著急了,這種事,責任太重大了,我這樣的年輕人,怎么能承擔起來祖國下一代坦克口徑論證的任務來!我這肩膀,可扛不起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