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坦克來說,一個相當重要的數據就是自重。
二戰時期,坦克技術大發展,當二戰剛剛開始的時候,大部分的坦克都是自重不過十噸左右的小坦克,而到了戰爭結束的時候,已經有了自重188噸的超級巨大的鼠式坦克,還有計劃中的一千噸的陸地巡洋艦,讓人不得不嘆服,戰爭,就是武器的催化劑。
而在當時的時代里,技術不夠先進,只能是增強某一方面的性能而已,增加自重的方式,大部分都是把防護放在首要地位上的,只要自己的坦克被對方的坦克炮打不穿,那就有成功的希望。
但是,這對動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就像是已經成熟了的虎式,虎王這些坦克,使用的是七百多馬力的汽油機,帶動自身已經是捉襟見肘了,如果要是有一輛坦克不動彈了,至少要用兩輛去拖才行!
自重的增加,需要動力去適應的。
到了二戰結束之后,冷戰開始,東西方的技術路線就不同了,蘇聯的坦克,講究的是小巧,大量生產,方便打一場消耗戰,所以,蘇聯人的坦克,大多數都是三十噸級的,就算是T-72坦克,自重也不過41噸而已,這樣的重量,相比西方,那就絕對是小巫見大巫了。
西方標桿的豹-2坦克,自重是55噸,M1坦克,自重是57噸,挑戰者坦克,已經奔著六十噸去了!
西方的坦克自重大,首先是因為車體高大造成的,車體大,那使用的鋼板肯定就得多,為了滿足五大三粗的身材,不得不造那么大,而另一方面,就是因為裝甲的重量太過驚人。
尤其是英國人發明的喬巴姆裝甲,那可是陶瓷!相當的笨重,使用了這種裝甲,挑戰者的自重就嗖嗖地上來了,而早期的M1坦克,用的也是喬巴姆裝甲,這帶來的就是重量的飆升。
重量上來了,發動機性能就得上來,蘇聯的坦克發動機,幾乎沒有超過一千馬力的,西方的呢?一千二百馬力都不富裕,要一千五百馬力才多少夠用的。
美國人為了簡化,甚至直接就用了飛機上的渦輪發動機了。
國內的坦克,自重該有多大?
以前的坦克,都是三十幾噸,122坦克底盤,是具備四十噸的潛力的,但是再上升就不夠了,如果己方真的打算開發三代坦克,那就要瞄準五十噸的戰斗全重!
“隨著技術的進步,坦克自重的增加是個必然的趨勢。”秦振華向賀老介紹起來:“我們的穿甲技術,發展的很快,那么,為了讓我們的坦克能夠抗住敵人的穿甲彈,那就需要有更厚實的裝甲防護,就需要有更大的自重,所以,我們以五十噸為標準,可以以后有更高的發展潛力的。”
以后,會不斷地有先進的防護裝甲問世,坦克的自重就會不斷增加,爆炸反應裝甲成功了,想不想掛到坦克外面?掛上了,就會增重!發動機改良了,性能提升了,想不想換?換了自重就會增加!
這就需要新的底盤,現在的四十噸的坦克底盤,已經是一個極限了,必須要有性能更高的坦克底盤才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