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輛坦克,還增加了兩個托帶輪,不知道效果如何啊。”看完了后面的發動機,再看看側面,車體上,兩個托帶輪是相當的顯眼的,在側面的護裙還沒有安裝之前,可以看的清清楚楚。
59坦克,是從T-54坦克仿制過來的,而T-54,T-44,最初其實都來源于T-34,這種坦克,用的是大直徑的負重輪的方案,并沒有托帶輪。
坦克的行走機構,看起來并不復雜,下面的一排的大輪子,這些輪子叫做負重輪,用來承擔重量的,同時通過扭桿等等和車體連接用來緩沖。
然后,向兩邊走,在兩邊的上方,各有一個帶齒的輪子,分別叫做主動輪和誘導輪,其中,連接著發動機的,就是主動輪,另外的那個就是誘導輪,當然,有的坦克也沒有誘導輪,有的是誘導輪壞掉了,把履帶去掉幾節,接起來也能接著用。
最后,就到了上面了。
履帶最上面,橫著整個車體的長度,這部分履帶該怎么處理?
會有兩種方式。
如果負重輪比較小的話,那在上面就得有專門的托帶輪,這些托帶輪托住履帶,不讓它掉下來,這樣的履帶,顯得緊繃繃的。
如果負重輪比較大的話,那么,就可以看到履帶是耷拉下來的,直接就耷拉到了負重輪上面去了。
59坦克,原本就是后者,而其他的坦克,大部分都是前者。
兩者各有好處。
對后者來說,最大的好處當然就是省事方便啊。省掉了托帶輪這個環節,減少了零部件,在戰爭時期,也就給大量生產做了準備了。
但是,這也是有壞處的。
如果坐到59坦克內部,在開動的時候,很多情況都會聽到外面啪啪啪的聲響,這就是因為履帶的高速運轉中,不停地拍打著負重輪導致的現象。
如果加上了托帶輪,那就不會有這種聲音了,噪音會小很多,所以,在研究二代坦克底盤的時候,都用上了托帶輪。
這樣可以防止履帶和負重輪之間摩擦或者由于顛簸履帶拍打負重輪,也可以張緊履帶,防止履帶脫落,履帶斷了后也方便人工修復,不過,這都是后期的了,在現在的59坦克上,也加裝這種的裝置,就還是第一次了。
“效果要等到以后試車的時候才知道。”托馬斯說道:“不過,加了托帶輪之后,傳動效率應該能增加一些。”
沒有托帶輪的坦克履帶,注定是非常松的,因為履帶要耷拉到負重輪上才行,但是,有了托帶輪之后,就可以把履帶調緊了,這樣,自然會提高傳動效率。
這點,托馬斯還是能夠肯定的。
秦振華點點頭:“是啊,增大了發動機的動力,可不能因為履帶太松而導致動力浪費。試車的時候,到我們國內試車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