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千米距離,動對動,首發命中率百分之八十!
如果是一個外行,那就算了,他們也懶得和對方理論,但是現在,說話的是秦振華,可以說是坦克方面的專家,他說出的這些話來,都是有很大的意義的,而這些數據說出來的時候,是讓人能感覺到壓力的。
軍隊的人,當然是點頭了,他們是坦克的使用者,如果能夠有這樣一款強悍的坦克的話,他們當然是喜歡的了,恨不得多裝備幾個師。
但是,對于配套廠來說,那就是一個嚴重的挑戰了。
“秦助理,您說的這個指標,是很高的,據我所知,我們國內目前應該是達不到這個要求的。”果然,有人開口了。
光明研究所,原本律屬于坦克設計院,專門搞坦克光學瞄準的,包括從英國進口的擾動式的瞄準系統,也有他們參與進去,可以說,是國內首屈一指的坦克火控系統研發所了。
所里的總工程師王成,在那里開口表示了疑問。
他們參與了擾動式的瞄準系統,同時,他們也參與了三代坦克的火控系統的研發,但是,對他們來說,這個步子有些大。
而就在研發三代坦克的火控系統的同時,一機廠那邊已經聯合了首都工業學院,采用了工廠和大學聯合的方式,研制出來了外貿坦克上用的下反式穩像系統,所以,如果說研發進度的話,其實一機廠這邊搞的進度更高。
這多少是讓他們有些緊迫感的,他們也想要搞類似的系統,裝備在三代坦克上,在他們眼里,這已經是極限了,如果要說搞更加先進的,還提出那么嚴格的技術要求來,就怕是沒這個能力啊。
前些年,提出來的要求好高騖遠,最后導致研發失敗的事情比比皆是,就說坦克,當年的三液樣車,不就失敗了嗎?
搞研發,必須要立足工業基礎,不能冒失,步子邁的太大,容易扯到蛋。
作為這個方面的專家,王成表示了疑問。
“沒錯,這個指標是很高的,比我們現在擁有的火控系統的指標還要高出一大截,我們看到,美國人在調炮的時候,對火炮的各種參數,要求都很高,完全是失之毫厘謬以千里的。”秦振華說道:“對我們來說,是個嚴重的挑戰,但是,我認為,我們并不能因此就放棄,正是因為有困難,我們才要迎難而上,這樣才能追趕,就像是我們的火炮,在十年前,我們能想象我們的坦克炮的穿深會超過六百毫米嗎?”
現在,120毫米的反坦克炮,已經有這個性能了,而在十年前呢?當時,己方只有100滑,穿深不過是在一兩百毫米上徘徊,當時要說出六百毫米的穿深來,肯定會被認為是在說夢話呢。
“把不可能變成可能,這就是我們軍工人的使命!”秦振華繼續說道:“我們并不盲目,而是把這些不可能,分解開來,變成一個個的小的不可能,然后將一個個的小的不可能,變成可能,我們走的是這樣一條拼搏奮進的道路,一直追趕到世界最高水平!”
秦振華停頓了一下,然后,現場響起了掌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