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其實和坦克炮塔一個道理,坦克的炮盾是最厚的地方,炮塔的頂部呢?頂部卻是最薄弱的,就是薄鋼板的結構而已,這也是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坦克的重量,把需要防護的地方加起來防護,把那些不需要的地方就減弱,如果坦克的頂部和炮盾的后盾是一樣的話,那坦克將會變成一個可怕的重量超過一百噸,甚至達到兩百噸的怪物。
同時,這也是因為對面的炮彈在飛過來的時候,也就是打在前面的炮盾上,不可能打在炮塔頂部,畢竟炮彈過來的時候,軌跡幾乎就是和炮塔頂部平行的,如果真的打到了,那防護的也不是炮塔頂部的厚度,而是炮塔頂部前后的長度,這個厚度早就超過一米了。
當然了,炮彈在飛過來的時候,還是有一個下落的角度的,不可能和炮塔頂部絕對平行,不過,這也無所謂,那么大的入射角,真的砸上去,那就如同打水漂一樣,絕對會直接把炮彈給彈飛的。
既然炮塔的頂部可以這樣搞,那坦克的車體,自然也可以這樣搞了。
長久以來,為了增加車體的防護力,他們都是讓車體也成為大傾角的,通過這種方式來增加防護力,這樣,坦克車體的厚度也是相當大的,前面原本就是一個錐形的橫截面,上面厚實,下面的車體呢?下面要防雷啊,也不能薄,這樣一來,里面的空間就嚴重縮水了。
為了在盡量降低自重的情況,增加坦克的防護力,所以,美國人就搞出來了M1坦克的首下防彈的設計,車體上面,就和炮塔頂部一樣,就是個薄裝甲,主要的防護力,是靠下面來提供的,炮彈要過來,就打在下面好了。
這樣的設計,可以說是一個大膽的嘗試了,反正是給老巴搞,最新的設計,拿出來就好了。
當然了,如果要是又攻頂的彈藥,那絕對悲催,秦振華就曾經給王教授提出過建議來,讓他設計的反坦克導彈,可以在最后時候跳起來然后俯沖,直接來個攻頂打擊。
不過,這種根本就是無解的,如果真的攻頂的話,加多厚也沒用,現在依舊只要考慮常規的防護就可以了。
兩種不同的設計理念,從看坦克的側視圖就可以看的清清楚楚,如果車體前方上部裝甲是水平的,那就是一層薄鋼板,壓根沒指望它能防住對面的炮彈打擊,如果前面上部裝甲是傾斜的,那就說明是把這層裝甲作為主要的防護裝甲了,里面會搞什么復合材料之類的高大上的東西,不停地塞滿這種坦克。
現在,東方大國的其他坦克,都是后者的,利用首下裝甲來防彈,這個理念還是第一次應用到實踐中去。
貝格認真地考慮了一番,最終點了點頭:“可以,我們先按照這個理念,造出來原型車再說。”
他沒有完全的否定,畢竟這種設計M1坦克也在用,說明還是足夠可靠的。現在,他們既然已經開始撥款了,那么,就需要首先把原型車打造出來再說,看看實際的效果如何。
為了研發一款新型坦克,那就需要造原型車,就像是對面的印度人一樣,阿瓊坦克的原型車,好幾年前就造出來了,然后呢?然后當然就是漫長的幾十年的試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