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隊需要什么,我們就做什么,和我們有什么,就做什么,這完全就是兩個不同的路線。
在以前的時候,就是軍工廠有什么,那就做什么,原因也很簡單,因為科研機構的研發實力太弱小了,部隊提出來的要求特別高的話,那軍工廠根本就做不出來,這樣,一直到最后,也會徹底難產消失。
這曾經讓軍隊無語,但是,也沒有別的辦法。
就拿坦克來說,當西方已經逐漸地向著二代坦克和三代坦克進軍的時候,國內的坦克,卻依舊只有一代坦克的改型,從59坦克改進到69坦克,只不過相當于蘇聯的T-54坦克改進到T-55坦克而已,再改進到79坦克,依舊沒有太大的變化,而那個年代,西方已經完成了二代坦克的換裝,向著三代坦克前進了。
這其中的差距是巨大的,因為差距巨大,軍隊不得不利用人命去彌補,甚至,就連人命都不一定夠用,如果自己的坦克無法打穿敵人的主裝甲的話,那沖上去也只是送死而已。
軍隊知道這個巨大的差距,但是,軍隊也沒有別的辦法,因為國內只有這種能力,因為能力不足,所以,軍隊就只能是靠人命去填補了,想要軍工廠生產二代坦克,三代坦克,那根本就指望不上,曾經的三液坦克,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
還好,現在,軍工技術終于開始追趕上來了,軍工廠的思路也開始了轉變,向著部隊需求轉變了。
現在,也是如此。
劉前進的漢陽廠,生產軍隊需要的牽引車,考慮到了復雜路況的需求,開始自主鉆研起來了掛車的動力系統,試圖提高它的越野能力,在真正的越野底盤沒有成熟起來的時候,可以給軍隊更高水平的拖掛系統,他們為此在孜孜不倦地追求著。
同時,一機廠也是如此,他們的大八輪,也是從部隊的實戰出發的。
在一機廠提交了自己的大八輪的成熟的裝備之后,軍隊很感興趣,立刻就組成了專門的評估團,決定進行大八輪的正式競標。
參與競標的,不僅僅有一機廠的產品,還有兄弟廠產品。
兄弟廠的劉天德,親自帶著自己的成熟的產品過來了。
“我們的產品,已經跑完了十萬公里的耐久性的測試。”從輪式步兵戰車上走下來的時候,劉天德滿臉的自豪:“這次,我們也是開著這輛車,直接從我們山城開過來的。一路上,沒有出現任何的故障,軍隊一定喜歡我們這種成熟可靠的產品。一機廠的產品,聽說才剛剛研發完畢,現在就拿出來,分明就是個半成品。”
他這樣說,那是有十足的把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