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城一戰,可以說是劉琦穿越到漢末以來,打響的第一次正經戰斗。
對手不是山匪,也不是雜牌軍。
而是以豫州刺史孫賁為首,輔以孫策、孫輔兩位正經名將后人所率領的,六千正規軍精銳。
結果,劉琦軍以少勝多,贏得酣暢淋漓!
這次勝利可和之前剿匪的小打小鬧不同,光是孫堅后人的名字,就足以引起荊州府上下的警惕和重視。
所以,劉琦命劉文靜認認真真仔仔細細的寫了一封戰報,詳細描述了孫賁軍是如何“突然殺到”,打得他“措手不及”。
雁城軍民又如何在他的指揮下上下一心,殊死抵抗,才獲得了這場大勝。
重點,在于告狀——孫賁可是袁術的手下,堂堂一個豫州刺史率大軍進犯雁城,途中要經過一整個南陽郡,怎么我都沒得到消息?
還在于表功——雖然沒得到消息,但兒子我運籌帷幄,麾下將士用命,百姓一心,還是把這仗打得漂漂亮亮!
以及軍隊是從哪兒來的——兒子我目光長遠,一開始就在收攏流民的同時招兵買馬,又用自己的私房錢給士卒們買好裝備、吃飽飯。又有外地豪杰(霍去病、韋孝寬等人)聽聞兒子我的善名不遠千里前來投奔,一樁樁一件件加起來,才促成了這次的大勝!
告狀、表功,是為了討賞。
解釋軍隊來源,則是為了避免劉表忌憚。
憑空造出三千精銳,還是在沒有府城支援的情況下,你人哪兒來的?
隱瞞不報,是不是有別的想法?
類似懷疑的苗頭,必須在劉表察覺之前摁死,不然后患無窮!
此時,劉文靜月章星句、無懈可擊的軍報,就放在州牧府劉表的桌案上。
蔡瑁、張允、伊籍、鄧羲、韓嵩等荊州文武重臣,則死死的低著頭站在下首,誰也不敢抬頭去看州牧的臉。
尤其是蔡瑁和張允,額頭更是滲出了絲絲冷汗。
到底怎么回事!
什么叫“雁城捷報”,什么又叫“給我一個解釋”?!
那孫賁是吃shi長大的嗎!
麾下大幾千精銳,居然連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文人駐守的城池都拿不下!
劉琦又到底是什么妖孽,特么哪來的三千精兵?
那什么韋孝寬、霍去病、李存孝、劉文靜、張虎,都特么是誰,聽都沒聽過從哪里蹦出來的!
哦,不對,霍去病倒是聽過。
居然膽大包天到盜用冠軍侯大名,大公子手底下都是些什么怪胎!
蔡、張二人內心不斷腹誹,面上卻半點都不敢表露出來。
雁城大勝完全打亂了二人的計劃。
在他二人看來,就算劉琦僥幸能夠保命,那也應該是在漢壽府派軍支援后的慘勝——若是雁城的人給力些,沖出重圍送來求援信,主公肯定是會派兵去援的。
到時候由張允主動請纓,險險救下劉琦的性命,這樣就算沒死,戰敗后的大公子也不會再受到重視。
無懈可擊!
然而,全被劉琦那莫名其妙出現的三千精兵和幾員猛將攪和了!
還有這封軍報,全文上下沒有一個字提到蔡、張二人,但明眼人都知道,其中隱含的是什么意思。
分明就是在影射荊州府內,有人竟敢隱瞞軍情不報!
而縱觀州牧府上下,有資格、有能力、又有動機這么做的,除他二人外又有誰?
真是好狠的心!
這個叫劉文靜的,下起手來比蒯子柔還狠!
劉表面沉如水,已經沉默了快一盞茶的時間,議事廳內的氣氛越來越凝重。
然而看著心腹們噤若寒蟬的樣子,劉表不僅沒有消氣,反而更加暴怒。
他著實沒想到,居然有人敢在他的眼皮子底下吃里扒外!
兒子們內斗是一回事,世家大族各自站隊,你來我往他也可以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權當是對兒子們的考驗。
但里通外敵,聯合袁術去謀害他的長子,還引敵軍踏上他荊州的土地,性質可完全不同!
至于是誰做的,不需要點名,所有人都心知肚明。
要不是知道蔡瑁、張允再怎么大膽,也不可能真的膽大包天的背叛他的話,劉表恐怕早就把人拿下了!
“張允。”劉表淡淡出聲,平淡的語氣如驚雷般砸在張允心頭,“我需要一個解釋。”
“主公息怒!”張允膝蓋頓時就一軟,跪倒在地,涕泗橫流的請罪,“屬下鬼迷心竅,中了外人的奸計,以為只是給大公子制造一點小麻煩而已,確實不知和袁術有關啊!”
他沒蠢到真的一推二五六,但也絕不敢承認和孫賁勾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