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在面對這個物質世界的時候,這樣的工具還算勉強合格,能夠幫助我們在這樣的世界當中活下去。”
“但是在窺視世界真理的時候,它就會變成另外一種形式上的阻力,另外一種形式上的羈絆,讓我們對這個世界的本質產生模糊。”
“于是我們使用工具,我們創造數學,我們創造電子器材,去更好的看清楚世界的本質。
“但這是不夠的,隨著科技的發展,落后的工具對于我們的認知而言,是一種災難…”
“卡爾德,還記得雙縫干涉實驗么?”
“卡爾德,不要質疑答案,正確和錯誤就在一念之間。”
麗莎的聲音戛然而止,讓卡爾德猛然一震。
這是……
這是卡爾德從未有過的畫面,就像是麗莎真的在對他說話一樣,就像麗莎真的在看著這場關于世界本質面貌的實驗一樣。
卡爾德顫抖著手扯下胸口的懷表,顫顫巍巍的看著麗莎的照片。
“是你嗎親愛的?你還活著對嗎!”
“雙縫干涉實驗,你想告訴我什么……”
“你究竟看到了什么?麗莎!”
沒有人回應卡爾德,就好像剛才的一切都只是一種錯覺一樣。
卡爾德的思緒在這一瞬間被打斷,一頭霧水的看著自己畫出的第八道紋路,腦海當中回憶著雙縫干涉實驗和在其基礎上延伸的延遲選擇實驗。
愛因斯坦通過用特定頻率的電磁波照射金屬誕生了帶有動能的電子,根據光電表現出了光的粒子特性。
但是兩束光相遇的時候會出現相互干涉的情況,表現出光的波動性。
關于光的本質究竟是粒子還是波,一度在物理學界引起廣泛的爭論。
于是有人提出了一個實驗的假設,即為雙縫干涉實驗。
在一個暗室內,然后準一哥個光源,在燈光前面擋一塊板子,板子上開兩條細縫。
如果光是粒子的話,根據初中物理學習到的光沿直線傳播的知識,光將會透過兩條細縫,打到對面的墻上應該是兩條明亮的豎線。
但如果光是波的話,光波在經過雙縫的時候,會因為彼此的相互干涉,重新誕生兩個特殊的波,朝著墻壁蔓延。
這就像是在平靜的湖水當中扔下一個石頭,濺起一圈圈的圓形波紋,在經過兩個狹縫的時候,能量的傳遞會在夾縫后誕生兩個波。
而這兩個波之間又會相互干涉,最終砰碰撞在墻體上,反映在現實當中就是光穿過雙縫之后,會在墻壁上形成明暗交錯的光斑。
最終實驗的結果是光趨向于波的理論,光透過雙縫,映襯在墻壁上的是一道道明暗交錯的波紋。
但是這樣的理論似乎并不夠嚴謹,于是科學家們又在飾演的基礎上重新推到,從光的粒子性角度開始重新制作這個實驗。
通過加熱金屬絲,并且施加磁場的原理制造發射單電子的發射源,觀測電子如何通過雙縫。
按照邏輯來講,單個的電子應該是直接的在夾縫背后的墻壁上形成一個光點,因為電子應該表現的是粒子性。
但是結果卻令人震驚,隨著的試驗次數的增多,同樣在墻壁上表現出了明暗交錯的光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