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名字倒是不熟,我回頭幫你打聽打聽。”
伊斯曼滿口答應之余心想,新羅馬要搞電子信息?他可是柯達創始人,是有靈敏的商業嗅覺的,告辭后他立刻先就這項事業進行了調查。
然并卵。
不要說伊斯曼本身,就是范內瓦本身這個時候都沒確定電子信息是個什么鬼好不好?
沒錯,到1945年時,范內瓦在他發表的論文《誠如所思》(“AsWeMayThink“)中提出了微縮攝影技術和麥克斯儲存器(memex)的概念,開創了數字計算機和搜索引擎時代。
但是現在是1923年。
這個時期的范內瓦作為小迷弟,他研究過特斯拉的無線電技術,在歐戰開始后又開始研究潛艇的前身。
接著他溜到塔弗茨大學,在里面不知道折騰了些什么東西后,然后他才來到MIT工作的。
MIT的所謂電子信息學院,與其說是學院,其實還只是個立項。
這是麻省理工的教授們根據歐戰中PTR雇傭軍的無線電局域網指揮系統而衍生出的一個念頭。
這些偉大的人杰雖然不精通其中的奧秘,卻敏銳的感覺到這種基于電波的架構,有偉大的發展前景。
果不其然,沒多久,新羅馬推出了電視,以及雷達。
于是被哈佛欺負的都快被吞并的麻省理工的“壯士”們為了不落后于時代,便立刻拍板建立電子信息學科。
然后他們從一連串人選里找到了范內瓦這位相對了解無線電技術和相關知識的人擔任院長。
范內瓦名不虛傳,他很快制定出目標。
那就是先升級電子打孔卡片機的數字儲備功能!
嗅覺靈敏的他認為,無論怎么折騰,歸根結底得先搞掂數據的儲備,然后才有資格說其他。。。
可是范內瓦先生躊躇滿志的上任后,卻懵逼了。
因為哪怕定下目標,面對無數可能,他依舊不知從哪個方向具體的做起。
但是,這不是范內瓦水平不夠。
是因為前面的選擇太多,可是到底哪一條是通往他心中的羅馬的呢?
要知道人類文明的任何進步,都是得通過各種磨難煎熬和反復的試錯,然后才能找準方向的。
主導這些的人杰,其堅毅的品質和偉大的探索精神,絕不是后世的鍵盤俠有資格“鄙視”的。
再按著時間來看看吧。
目前腦子里很漿糊的范內瓦在走上電子信息這條不歸路后,短短20年他就預判出往后數十年的數字計算機和搜索引擎時代。
另外他還培育出了未來的信息論創始人香農和硅谷奠基人特曼,并主導曼哈頓計劃等一系列重大軍事科研項目。
而這么牛逼的大能,現在都不懂“電子信息”的路該怎么做。
玩膠卷的柯達自然更不懂了。
但這并不妨礙這個商人對新羅馬保持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