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參悟再多的道理,也不及親身踐行道理來的重要。
如果說,文道修行的前三境的核心重點是‘學’的話,那么從修煉文心的教喻文位開始,文道修行將轉向‘用’的方面。
正所謂是學以致用,知行合一。
從修成文心開始,文道修行已經不是簡單的學習就能滿足了。必須通過‘用’來提升自己對道理的理解。
‘教諭’文位正是通過教導學生,踐行著自己的學問道理,以此來提升自身學問積累。
顧延釗和蘇蘭舟早就跨過開拓‘文宮’這一境,邁入了凝結‘文心’的層次。
文心者,文道之心也。
文道修行者積累學問道理,可以不斷開拓文宮。只是,學文道理參悟得再多,若是沒有一個核心重點來統合這些道理,自身所學到的知識和道理仍舊是一盤散沙而已。
所以在將文宮開拓到一定程度后,就需要梳理知識和道理,找到一個核心重點,并以這一點為中心,將所有道理統合于其中。
簡而言之,所謂文心既是學問道理的核心。
譬如諸子所說的仁、義、禮、智、信之五常。許多諸子的道理,都是圍繞著‘仁、義、禮、智、信’這五常展開,故而儒家五常可作為核心,演化出相應的文心。
顧延釗和蘇蘭舟凝結文心的過程非常順利,他們只花了一個月,就凝聚成了‘仁、義、禮、智、信’五種文心。
作為書院山長顧延釗,甚至額外凝聚出了浩然文心與公正文心,比蘇蘭州還要多出兩種。
謝文淵知道后,還頗為意外。
不過,能夠凝聚出七種文心,就說明顧延釗學問積累深厚,否則便不可能凝聚出七種文心來。
倒是花應明他們就差了許多,他們只能選擇一種或兩種文心來凝聚,再多的話就會因為學問積累不足,難以調合各種道理之間的沖突,從而導致文心崩潰。
修成文心后,便是塑造文骨。
文骨有虛實兩幅,虛文骨便是將自身的學問道理統合之后,將其梳理明白,建立起一個學問道理的框架,以后的所有學問道理,都會化作框架的一部分。
這一步至關重要,甚至關系到以后封圣的根基,所以必須要慎之又慎!
除了虛文骨,與之相對的便是實文骨。實文骨既是指自身的骨架,文道修煉到文骨境,便可開始以文氣淬煉骨骼。
待到全身骨骼全部淬煉完成后,便可將自身壽命延長到二百歲,和武道人仙相當。
可惜,三個月的時間,根本不夠顧延釗修成文骨。隨著一位位學子修出文氣,謝文淵在琳瑯書院的傳道之舉,也慢慢接近了尾聲。
這一日,等最后一個學子養出了文氣后,謝文淵便向顧延釗提出了告辭。
“謝夫子不肯留下來么?”顧延釗不舍得看著謝文淵,竭力想要挽留。
不僅是他,就連蘇蘭舟和花應明等人,也想讓謝文淵繼續留在書院,繼續討論文道修行之力。
可惜,面對顧延釗等人的挽留,謝文淵堅決地說道:“不了,老朽還要繼續到其他書院去傳播文道,若是偏安一隅,那我文道何時才能大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