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他對自己今天的表現還算滿意,如今一顆種子已經在朱紈的心中種下。至于這顆種子能長成什么樣子,就不是徐言能決定的了。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
卻說知縣趙若海將縣衙臨時讓出來給巡撫朱紈來住,自己則是搬到了一處別院。
他內心想著伺候好這尊大佛,將來可以仕途風順,自然將各種資源都用在伺候朱巡撫身上。從朱巡撫給出的反饋來看,確實對定海縣的接待工作很滿意。
趙知縣自然是極為得意,卻說這日他剛剛準備出門,就得到消息巡撫大人打算在定海縣城建造一座巡撫察院,以便于日后巡視進駐。
這可是把趙縣令嚇了一跳。
照理說浙江巡撫的駐地毫無疑問應該是在杭州府。即便巡撫可能會巡視地方,可一次最多就是十幾日的工夫,用不著單獨修建一座察院。可看朱巡撫的意思,難道是想把定海縣城作為一個常駐地?
要知道在大明官場上流傳著這樣一句話:三生不幸,知縣附郭;三生作惡,附郭省城;惡貫滿盈,附郭京城。
趙知縣所在的定海縣本來不是附郭縣,但如果巡撫將其作為一個常駐地,那跟附郭又有什么分別?
一想到趨蹌倥傯,供億紛紜,疲于奔命的日子,趙知縣差點暈死過去。
但巡撫大人的命令無論如何是要遵守的。趙知縣只能寄希望于朱巡撫將來少到定海縣巡視。
除此之外,朱巡撫派來的人還將一封信交給了趙知縣。
送走那位朱巡撫的親信后他便迫不及待的展開來看。
只見信中工工整整的謄抄了一篇名為《整飭海防方策》的文章。
趙知縣細細讀來只覺得這文章寫得鞭辟入里,針針見血。
他畢竟是進士出身,對于好文章的評斷力還是有的。看樣子這是某位謀士給巡撫大人獻出的方策啊。
可是巡撫大人為何又命人抄錄一份給他看呢?
趙知縣繼續看下去,卻發現文章底下有一行小字。
定海縣徐言所書。
趙知縣不禁倒抽了一口涼氣。
這篇文章竟然是徐言所寫的?
趙知縣自詡文采卓然,徐言寫的這篇文章文采卻不在他之下,甚至某些方面更為犀利。這豈不是說,徐言寫文章的能力已經可以媲美進士?
若是放在幾日前,趙知縣大抵是不信的。
但昨日徐言當著眾人作出那首明志詩,卻是令趙知縣相信此子有這個能力。
“七尺龍蟠皂線絳,倭兒刀掛漢兒腰。向誰手內親捎得,百遍沖鋒滾海蛟。”
作出這等豪氣詩句的人豈能是等閑之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