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是陳公輔錯了?
又或者兩人都沒錯,而是趙官家對張浚言語的態度已經預示著局勢到了一個新的地步,一個趙官家為了北伐必須要摒棄反對派,或者反對派已經不成氣候的地步?
當然,是不是陳公輔這廝在故意嚇唬自己,這也是有可能的吧?
總之,李光一夜難眠。
翌日,三月初一,乃是大朝會的日子,所以雖然精神不足,但李光還是早早起床,準備上朝,但也就是此時,這位御史中丞驚訝發現,自己那封早已經準備好,卻也給自己帶來了巨大麻煩的奏疏消失不見了。
就在自己書房正桌上擺著的奏疏,憑空消失不見了。
李泰發先是目瞪口呆,繼而如釋重負,最后迫于時間壓力,倉促穿好官府走出門來,看著候在門前自家三個兒子,卻才徹底醒悟……原來,陳公輔這廝昨日過來,根本不是嚇唬自己來了,而居然是來專門嚇唬自己兒子?
快六十歲的老家伙,欺負三個剛剛成年的小伙子,還講不講武德了?
不過,這日上午,李光便再度刷新了自己對老朋友的認識,有些人確實不講武德——這位吏部尚書居然在朝會開始后,第一個搶先出列上奏,建議幾名在御史臺久任的御史,轉出州郡,然后提拔新人進入臺諫!
當先一個,就是李經。
而有意思的是,李經居然沒有反對,而是順水推舟,接受了吏部的安排,出知興慶府。
除此之外,當日大朝會,因刑部尚書馬伸上書言樞相張浚奏對不妥事,趙官家當堂下旨,著秘閣重臣公議、百官群議。
其中,秘閣重臣贊同樞相張浚者27人,以為不妥者6人;百官群議,贊同樞相張浚者136人,以為不妥者17人。
隨即,趙官家將贊同者的名單展示給以為不妥者,并正式下旨:“朝廷已有定論,依樞相張浚所言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