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班長拍著桌子說道:“大家想知道你畢業后要去做什么,會不會出國,不是下課了。”
別人在課堂上睡覺,她心情好的話會管一管,到林躍這兒不會,因為別說上課睡覺,丫曠課大半年都能考滿分,這事兒放在大一會有人嫉妒,有人不爽,到了大三,班里的同學,不,應該說整個外語系的同學都習以為常,排名次的時候甚至會刻意把他踢出去。
林躍說道:“出國?為什么要出國?”
所有人愕然,孟曉駿張了張嘴,很驚訝的樣子。
那邊埋頭看書的良琴也向他看去,眼睛里的情緒有些濃郁。
孟曉駿英語學得好吧,放在林躍面前就是個弟弟,大三開學那會兒密歇根大學派來幾位訪問學者,系主任派林躍去做翻譯,嚯,給那幾個人驚得,還以為他是在美國生活的華人后代。
以他的英文水平和成績,畢業后不赴美深造或者工作?他怎么想的呀……
林躍繼續說道:“如今改革開放,萬象更新,我倒是覺得國內的機會更多一點。”
國內機會多?
同學們面面相覷。
林躍沒有說假話,但是放在80年代,大部分社會人尚且沒有意識到未來經濟會有怎樣的騰飛,更不要說學校里這群人了,中文系、歷史系、法律系的人要么想著分配的事,準備進報社、機關、電視臺什么的,要么一門心思考托福,想辦法到美國工作,掙幾倍于國內同業者的薪水,所謂機會多……多在哪里?
“你們聽說過一句話嗎?哦,你們當然沒有聽說過。”
這句話勾起了所有人的興趣,都豎起耳朵等他挑明。
“站在風口上,豬都能夠飛起來。”
不可否認,這句話有夸張的成分,不過邏輯沒錯,只要號準了時代的脈,順勢而動,普通人就算不能大富大貴,總能夠吃穿不愁。關于這一點,電影里就有體現,成冬青這個人,有做大亨的心嗎?不,他沒有,他很土鱉,私下補課掙錢只是為了多賺一點幫蘇梅買書,成立新夢想也是因為學校把他開了,然而家里又等著他寄錢回去還他讀大學時借的學費,被逼無奈,只能盡可能地多招收學員,之后攤子越鋪越大,直至在納斯達克敲鐘上市。
周圍的學生理解不了“國內機會多”的說辭,自然更不懂“站在風口上,豬都能夠飛起來”是什么意思。
不過林躍沒有多講,把放在桌子上的書摞在一起,穿起蘇麗給他的那件二手風衣朝外面走去。
這又是一個令人不理解的地方,別人冬天都是毛衣、棉襖,軍大衣,條件好點的買一件羽絨服會被人羨慕死,他呢,甭管多冷的天,一件風衣就完事,要說為了風度不要溫度吧,卻從未有過凍得流鼻涕,打哆嗦的情況,著實叫人難以理解。
不知道女班長是特意戲弄,還是無心之舉,扭臉望向低頭繼續看書的良琴。
“良琴,你呢?”
“我?”她抬起頭來,面帶茫然望過去,注意到快要走出教室的林躍忽然停住腳步,不由得心口一顫,眼睛里多了點什么:“我……還沒有想好。”
她說完的同時林躍的背影也消失在教室門口。
這一年時間她非常用功,大伙兒原以為她是有了奮斗目標,誰知道現在冒出一句“我還沒想好”,沒想好你那么拼命干什么?
學生們的注意力都放在她的身上,只有孟曉駿,看著慢慢閉合的房門滿臉陰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