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桐和漢世家之前十年沒少掰扯這事,就是因為漢世家扣屎盆子扣的太過分,扣的劉桐哪怕不是為了孝心,也要和漢世家爆了。
你們一個個他媽的都是活圣人是吧,鍋全在我爹頭上是吧,你們全都沒有鍋?好好好,這么玩是吧!
但在這一方面,劉桐確實是玩不過漢世家,畢竟宣傳渠道,口舌,筆桿子這些都在漢世家的手上,哪怕劉桐經過這么多年的學習,甚至將自己所學的一切升華成為了精神天賦,也依舊無法在這一方面掀翻漢世家。
所以所有的掙扎結果,都是被擋了回去,靈帝朝的史書雖說還沒修,但基本已經蓋棺定論了,核心內容差不多就是“漢室衰,自安、和、沖、質以來,國統屢絕,桓、靈荒淫,祿去公室,此乃天命去就,非一朝一夕,其所由來久矣。”
說白了就是說,漢室從一代代的出小孩子皇帝就開始衰敗了,又遇到皇帝荒淫無道,天命已失,雖說不是一朝一夕的問題,根子在很久遠就埋下了,但是靈帝作為最后衰敗的極點,需要背這個鍋。
劉桐知道這個論證的時候,其實是很火的,但沒有太好的辦法。
人這種生物,到了窮途末路,發現自己改變不了的時候,要么徹底炸了,要么就是途窮則變,變則通,劉桐本身就是聰明人,她只是被一群人整的逆反了,特意要和這些人作對罷了。
故而在被那群人逼到死角,發現無法扭轉之后,劉桐反倒冷靜下來,開始仔仔細細的理順這件事,而不再像之前那么咋咋呼呼的,用各種手段來逼迫那些人承認他們以前的錯誤,這也是元鳳六年之后,劉桐在如何評論靈帝這件事上不再進行評價的原因。
而不評論這件事,劉桐反倒能聽到一些其他的聲音,畢竟現在大漢朝沒滅,而且靈帝的女兒還坐在天子之位上,哪怕漢世家再怎么掌握口舌和宣傳渠道,也不可能將靈帝徹底打倒在地。
所以當劉桐不再逆反,漢世家也就同樣不再應激,畢竟劉桐老糾纏著這件事,漢世家也頭疼得很,他們當年干了什么,他們也清楚的很。
漢世家倒也不是怕劉桐翻舊賬,而是劉桐這么糾纏下去,陳曦看到了某些黑歷史,也跟著下場的話,漢世家實在是頂不住鐵拳。
故而早先就是一個死循環,劉桐要將靈帝頭上的鍋搬掉幾個,但搬掉的鍋肯定要分到世家頭上,以便于達到三七開,甚至是四六開的程度,問題是漢世家不接,放以前就接了,放現在,艸,天下大亂有我們三成到四成的鍋,那我們現在這等體面的開拓人,還怎么繼續開拓?
于是就不接,死都不接,劉桐提這個,他們就集體甩鍋,甩來甩去,靈帝頭上的鍋越來越大了。
劉桐對這事實在沒辦法,直到后來意識到陳曦的立場,或者說陳曦在這件事上的立場,劉桐有了借力的機會。
“萬一我不管呢,畢竟我這人很煩處理前朝的事情,對于這些事情,我的態度一般都是往事如清風,不要太過糾纏。”陳曦突然反問道。
“但讓他們修史,就算只是讓他們紀實,他們也會留下自己的立場,而以陳子川的眼光,他自然會看出來這些東西。”劉桐小小的給陳曦捧了一個高帽,“而這份立場會代表什么,能延伸出來什么樣的思維,我想陳侯應該比我認識的更清,一本由那些人編撰的史冊,足夠陳侯分辨出誰才是自己的敵人,誰才是自己的隊友,對吧。”
陳曦聞言點了點頭,別說是史冊了,就算是文學作品,只要是自己寫的,都會反映作者對于社會現實,對于某些事情的認知判斷的立場。
作者所創作的作品,本身就是一種亮屁股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