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這不是說兩人的智力不夠,只不過是因為兩人受到的教育從底子講都偏向于儒家,雖說智慧高絕,但是在沒有經歷太多的事情之前,他們很難想到挑戰上古諸賢這種顛狂的事情。
要知道上古諸賢每一個的名字都代表著華夏的思想,每一個的姓氏代表著腳下開拓的土地,當兩相結合起來,那便是華夏的文明之火和華夏永存的根基。
而賈詡這群人在世界擺在他們面前時先是震顫,后是苦澀,等冷靜下來想到的第一件事居然是挑戰先賢。
姓氏即腳下的土地,這不是問題,賈詡相信只要邁出那一步,他的姓氏也可以變成身后的土地。
思想的傳承,這更不是問題,他們并不缺乏智慧,而且哪個智者沒有點壓箱底的東西,只不過沒有比肩先賢的功績,他們只能稱為先輩的后繼者。
“接下來更重要的是應對被北匈奴,我們還有一年時間,這次讓我們將這延綿數代的血仇一次性清除掉。”賈詡神色冷厲的說道。
“好!”陳宮笑著回答道。
在賈詡和黃忠來了之后,張頜神秘的消失并沒有引起賈詡特別的關注,張頜現在的實力更多來源于他的仇恨,而這種仇恨導致劉備一方根本不可能收服張頜。
國仇之下,在這種情況對黃忠等人進行復仇,且不說張頜能不能做到,單這種動搖漢軍軍心的事情張頜就知道不能做,所以他走了,走之前只給袁譚一人告退。
至于董昭,賈詡倒是找了找,可惜在賈詡進城的時候,董昭的家已經人去樓空,只留了一封書信,賈詡打開就知道是寫給自己的,看完之后只是笑了笑,董昭的精神天賦果然需要有人配合。
賈詡在看完之后并沒有像董昭猜測的那樣追殺董昭,對于現在的賈詡來說,董昭投靠誰到最后都免不了變成自己人了,這一次中原的結局不會是你死我亡的慘狀,英雄會有英雄的歸宿。
不過令賈詡驚奇的是已經明顯投靠曹操的高干和郭援等駐扎在并州的多數將領居然率兵回來了。
自古燕趙多義士,也許說的確實有道理,雖說當初袁譚交割并州的方式讓并州一干將士心涼大半,但是薊城之戰袁譚慷慨赴死,卻讓地處并州的袁軍將士生出了異樣的情懷。
主公也是人,為什么不能犯錯,袁譚在大是大非上保持著應有的氣節,甚至愿意為之付出生命,那之前些許的錯誤又有什么不能忍受。
因而袁家降漢不降劉的文臣武將在之后都66續續的來了,袁譚第一次見識到了自己的號召力,他突然醒悟這些人才是他的臣子,之前他們只是在遵從袁紹之子而非他袁譚的命令。
不過出身世家的袁譚,很清楚在他現在受制于劉備的情況下,不斷前來拜見他的文臣武將,對于他來說都相當于催命符,不過袁譚并沒有斥責的意思,他已經看開了,死后有人銘記即可。未完待續。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