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說那家伙很明顯沒有內氣,但是身體實在是太過結實,若不是戰斗技巧太差,就靠著那近乎銅皮鐵骨一般的防御力,四打一恐怕都占不上什么便宜。
加之那群穿藤甲的蠻子戰斗力也都不差,益州軍打到那里的時候吃了一次大虧,氣的張松和黃權當時就要放火將這群混蛋一起燒死,最后還是孟獲去將對面輕松勸服。
后來熟了之后,益州的文武才知道,這個叫做兀突骨的家伙就是一個混亂腦殘,別人打益州文武是為了爭地盤,他打益州文武是因為大家都在打,所以他也跟著打,畢竟跟著聯盟作戰就能吃公家飯,反正烏戈國養不起這么多的蠻子。
而被收服的原因是,益州的精米飯真不錯,外加蜀錦穿著真舒服,哦,還有一句,孟獲是個好人。
反正對于這等腦子有問題的家伙來說,理由什么都不重要,跟誰不是混啊,為什么不跟著有飯吃的大佬混。
因此兀突骨變成了益州的先鋒,對于文臣來說,這種腦子有問題,但是非常能打,而且很好掌握的武將其實挺需要的。
到后來大勢所趨之下,基本上就是在碾壓地圖,被張肅等人攛掇起來的南蠻最后一個個的被拍死,沒被拍死的都在這一戰之中逐漸的折服在了張肅等人的氣魄之下。
當然在張松看來更多的其實是跟著益州混有飯吃,這群蠻人越往南越不會種田,連個地都整不平整,簡直是人類之恥。
所以越往后收服起來也就越發的容易,最后張松等人發現其實他們已經打出了永昌郡了,不過地圖什么的,都到這個時候了,怎么可能是我們打到別的國家去了,肯定是地圖畫錯了。
有句話是怎么說的呢?對了,腳踏之處便是帝國領土,長槍所向便是帝國邊疆,你怎么說我們打到別的國家去了,明明是地圖畫錯了好吧,而且就算地圖沒錯,也是蠻子歸化于漢室自帶的領土啊。
所以打出永昌郡之后張松等人依舊在往南,往西,往東打,反正今年他們是不準備回去了,繼續戰爭的話,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劉璋想要罵他們也罵不到。
可要是打完永昌郡,完成平定益州南部的任務就回去了,那可真就要悲劇了,張松等人用膝蓋想都知道劉璋現在還在因為打不了匈奴而窩火,還是等打完蠻子重新勘定地圖之后再說吧。
總之打出永昌郡,進入緬甸之后,張松等人便一邊開始調查,一邊開始尋找適合的理由,反正當初益州高層所有的文武都參與了這一事件,靠著欺上瞞下的手段,將益州數年的存糧全部掏走。
也虧有這么多的存糧,否則打到緬甸的時候,益州軍早就該斷炊了,要知道從劉焉成為州牧,到劉璋上臺,再到現在,益州積攢下來的糧草可不是鬧著玩的。
而就這么一次出擊,張松等人直接將府庫基本掏空了,也正因為有這堪稱海量的糧食才能一路打到緬甸,而且軍力越打越強,當然糧食消耗也越來越大。
畢竟總有一些蠻子以友軍的名義來幫忙,這種人,武器裝備可以讓他們自帶,但是糧食不能也讓他們自負吧,所以分管后勤的王累一開始抱著“敞開吃,就當拉攏友軍”的想法,結果這大軍越滾越大,蠻子叛亂不就是為了吃飯嗎?
所謂的壓迫,那基本上都是上層的事,吃不飽才是大問題,所以不少之前還跟著叛亂的蠻子直接倒戈跟著益州軍打別的蠻子,反正跟誰打不是打啊,為什么不找一個更好的靠山。
這種扯淡的想法,讓益州軍的兵力直線上升,甚至于王累不得已只允許招納優秀的蠻軍,益州糧食是不缺,但也不是大風刮來的啊,益州南部那鬼地方,蠻子沒有百萬才怪了。
還是之前那句話,南蠻人和漢人戰斗力的差距不是個人素質,也不是信念,完全是組織力,所以王累的辦法也刷不下去太多的人,結果一路滾到緬甸,益州軍和蠻軍總計都有八萬人了。
這八萬人除了軍陣調度差點,戰斗力還是不錯的,尤其是像兀突骨,木鹿大王的本部,硬抗一路漢軍精銳沒有任何問題,再加上孟獲的十三洞精銳,這戰斗力還是可以保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