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見北匈奴頂著箭雨根本不給后方弓箭手機會,周瑜當即眼中閃過一抹寒光,琴音復響,軍團天賦直接化作暗紅,原本第一線抵抗北匈奴的弓箭手直接將弓箭丟下,操起佩劍直面北匈奴精騎,仿若要在這里和北匈奴精騎見個生死。
北匈奴的精騎如奔雷一般朝著正面碾壓過來,騎兵對步兵何曾有過畏懼,面帶殘忍的笑容,挺著長槍,斜著朝這些沒有防具,只有一柄佩劍的江東弓箭手刺去。
然而隨后發生的事情徹底顛覆了所有人對于江東弓箭手的認識,手握長劍的江東弓箭手,在北匈奴精騎刺向自己的瞬間就地一滾,雙手握住佩劍,左右橫掃著朝著馬腿斬去。
挨了這一擊的的戰馬統統斷了前蹄,馬背上的匈奴精銳在馬失前蹄的瞬間就朝著前面墜去,根本控制不住身形的他們在瞬間就被后面手握長劍的江東弓箭手刺死。
在前方匈奴精騎馬腿折斷,士卒被絆倒的戰馬甩飛的瞬間,身后根本沒有來得及反應的匈奴精騎依舊沖了上來,和最前方倒下的匈奴精騎擁堵在了一起。
近乎是瞬間漢軍正面的匈奴精騎就遭遇到了足以致命的攻擊,整個軍團的沖鋒當即被遏制,而側翼的李嚴在匈奴兵被迫停滯的瞬間就率領著進入極致狀態的丹陽精銳對著被一波打懵的匈奴精騎發動了反沖鋒。
進入極致狀態的丹陽精銳除了在突擊破陣方面不如匈奴精騎,其他方面完全不遜色于對方,甚至在組織力方面遠遠勝過匈奴精騎,因而在對方大亂之間當即抓住時機沖了上去。
原本就因為江東弓箭手悍不畏死的滾入馬蹄之下,奮力斬斷馬腿致使整個陣形大亂,加之一旁趁勢而起的丹陽精銳驟然突進過來,抓住匈奴精騎混亂的局面一陣猛揍。
在流暢的調動之下,丹陽精銳順利的咬住匈奴精騎,讓匈奴前軍的混亂一直無法解除,只能在失去速度之后靠著長槍和裝備精良的丹陽精銳打一場不合適的肉搏近戰。
“好狠。”陳曦沉默了一會兒低聲輕叱,在當初周瑜時不時訓練麾下士卒在地上抱成一團滾圈圈的時候,陳曦就曾懷疑周瑜可能要使用這種方式來擊破匈奴騎兵。
陳曦雖說沒直接問周瑜當初遼東的戰況,但是旁敲側擊之下也知道周瑜吃了大虧,而周瑜這種人屬于絕對不可能在坑中絆倒兩次的典型。
所以陳曦就一直在觀察周瑜,果不其然,之后周瑜和陳曦一路北上,周瑜就時不時讓一群人抄著佩劍在地上矮身翻滾,而且一邊翻滾,一邊揮舞佩劍。
陳曦也不是沒想過用這種方式擊敗騎兵,要知道岳飛用這種方式連鐵浮屠都打的潰敗,可以說這算是步兵戰騎兵非常正確的一種方式,但是光想想這種方式的成本陳曦就放棄了。
一方面從一開始陳曦就不想用這種方式,最開始想起這種方式的時候也基于他們騎兵不足,戰斗力不強,以防萬一準備的,但是到后來他們的騎兵也多了,也不需要用這種方式來作戰。
畢竟能在將領的號令下做這種舉動的士卒,不說其他,至少在意志方面絕對不是開玩笑,幾乎都是實打實的死士,既然能被稱為死士,那也就意味著不可能是常規兵種。
更何況意志這么堅定的士卒,只要好好操練一番絕對是一等一的精銳,而且絕對是己方勢力堅實的擁護者,既然如此損耗掉的意義何在,優秀的人才可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陳曦自然就放棄了這種手段,但這并不代表陳曦不知道這種方式,當然陳曦也沒公開過這種方式,至于提防,也不需要,白馬不需要近戰,鐵騎的精銳天賦是加持給騎兵的,又不是只加持給士卒,所以砍馬腿的價值還不如去砍人……
畢竟相較于人體肌肉和戰馬肌肉同比例強化之后,肯定是人砍起來更好砍一些,所以砍馬蹄這種戰術對于西涼鐵騎直接就是扯淡。
西涼鐵騎的戰馬要是不加持精銳天賦,早就被亂箭射死了,真以為射人先射馬是開玩笑的?
不過周瑜訓練的時候陳曦也沒太在意,畢竟這種技巧算是一種非常簡單的技巧,只要你不怕死,敢于同歸于盡,其實就算不用這種方式,騎兵打你也不是那么好打的。
任何兵種只要完全不怕死了,對手就算是軍魂軍團,戰士用命,也不是不能擊殺的,但問題是全軍都悍不畏死了,那高度統一的意志不就是軍魂嗎,所以這就是一個扯淡的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