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倒也不是不賣水泥,就算是戰略物資,偶爾陳曦也會腦子一抽開始往出賣,但就曹操弄到的水泥,也就是從長安往南陽,以及往河內兩個戰略要地修了兩條路。
至于其他地方,曹操能獲得水泥也就那么點,連兩條特別重要的道路都沒敢按照國道,郡道的水準修,四駕同行的道路在陳曦的眼里也就是縣道的標準,就算如此曹操也清楚的感覺到了道路的便利性,可惜想再多修他也沒辦法了。
雖說荀彧在后來也想過用秦始皇修直道的方式給其他地方也盡可能的修筑道路,可惜那種道路如果想要平整,想要不被泥水侵蝕,修筑的難度太大,而且成本比從陳曦那里買水泥還貴。
當然秦人那種可怕的建設水平,講道理如果真按照秦朝最高的要求修建的話,算使用壽命的話,其實是值得的。
當年秦朝修渭河三橋,從秦朝用到了漢朝,都沒損壞,若非董卓下手破壞,這橋什么時候出問題還真是兩說。
當然董卓也就是破壞了橋面,橋基并沒有損壞,所以等曹操來到長安,修了修,這橋又能用了,之后歷朝歷代修補橋面,直到漢末七百年后,五代末期,這橋才真的毀了。
因而真要按照秦國律法的標準修筑,標準木石建筑,再不被特意破壞的情況下,按照要求保養,建筑使用壽命一千年哦……
當然那也就是扯扯淡,秦朝那種修建方式,根本不科學,到最后荀彧也只能盡可能的將曹操治下的道路夯實了一下,想要和陳曦的劣質水泥路相比,得,再怎么劣質也比土路好很多。
因而修一條長達萬里的國道級別道路到西域,在曹操看來還不如交給他來修治下的道路。
“在國內修的話,確實有很多的好處,但是修到西域的話,我們給后人留下了一塊土地。”陳曦對于曹操的問話,并沒有露出特別的表情,轉而提出了另一個問題讓曹操來回答。
“話雖如此,只是總覺得不值得。西域三十六國確實有其富碩的一面,修這么一條道路好處不小,但修在國內的話,價值更大一些。”曹操繞來繞去最后還是落在了值不值上面。
陳曦按著自己的太陽穴,他突然想起來自己的水泥是什么價格來著,貌似是和糧食一個價,也就是說比成本貴了大約有幾十倍。
這么一來在曹操看來從長安鋪一條到西域的道路實質價格基本上就是陳曦認知的百倍。
陳曦這邊燒這玩意實際上完全是陳曦用來以工代賑的主要方案之一,不過由于陳曦將之拆解了,導致干活的都不知道自己是在干什么,反正沒有機器就靠人來弄,也能變成勞動密集型產業。
再加之這些部分陳曦玩的是整合,上游,下游基本上都有涉及,最后花出去錢都能拿回來,就成本而言,上游下游加起來算的話,恐怕成本低的陳曦自己都覺得不好意思說。
至于人力成本,這算是成本?國家那都叫人力資源,反正這些人最后不是將錢存了,就是將錢花在了陳曦治下的范圍,就其結果而言,只要產能價值大于工資,多余的產能價值國家有地方用,那對于陳曦來說就是國家產業在繁榮,人民生活在奔向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