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種方式稱之為一體兩面,這種方式的本質在于完善自己軍團的精銳天賦,當然這種真要說也是非常困難的事情。
公孫瓚當年因為打胡人,胡人打不過總是要跑,而胡人一旦散開,公孫瓚就沒辦法全部追上,因而一心想要超高的速度,最后開出了第一個天賦,叫做神速天賦。
這是一種直線快的讓你發瘋的快,快到作為輕騎兵的白馬都沒辦法駕馭的快,快到加速到極限,那怕是白馬這種輕騎兵撥轉馬頭,都有可能因為慣性讓馬直接斷頭的快!
等有了御風天賦之后公孫瓚的白馬義從勉強能玩點輕騎兵的技巧了,但是這種技巧性的東西,會在一定程度上遏制白馬的速度。
作為感受過逐風般急速的白馬,已經不可能忍受減速了,自然第二天賦成了公孫瓚的心病,不過這個時候公孫瓚在草原已經開始了大殺特殺,地圖上但凡能看到的胡人,絕對沒辦法逃脫他的追殺!
順帶一說,那個時候公孫白馬,比現在的趙云白馬快一半還多,簡單來說,現在的趙云白馬出現在地平線,全速直線遠離公孫白馬,也會在五分鐘左右被公孫白馬追上,嗯,就是這么快。
不過太快了,也成了公孫瓚的心病,首先輕騎兵所有的技巧都廢了,人類的反應速度沒辦法跟上了,常規的戰術都基本沒用了。
等將北方胡人砍的再也不敢出現在公孫瓚眼皮底下之后,公孫瓚終于有時間重新調整白馬義從了。
當然公孫瓚那個時候可沒有什么忌諱,白馬義從作為自己一手創造出來的輕騎兵,核心就一條,滿足我內心的想法。
因而作為輕騎兵不僅要快,還要靈巧,跑的快有什么用,連正常騎兵能玩出來的東西都不敢玩,丟人,所以后面公孫瓚開始強行捏天賦,給神速捏出來了靈巧,這就是敏捷……
給御風捏出來了驅風,這就是周遭掌控。
至于趙云的白馬,天賦是敏捷和驅風,然而趙云的敏捷天賦是來自于自己的認知,并非是公孫瓚那種先上了神速,后拐到靈巧,形成的敏捷這一外在表現,雖說是一系天賦,但兩者有很大不同。
公孫的敏捷天賦是表現形勢,本質不是,而趙云的話,他的敏捷天賦,本質就是敏捷,這是雙方白馬義從最大的不同。
至于公孫瓚在解決了雙天賦問題之后,所需求的最后一天賦,則是身隨意動,當然界橋之戰是白馬義從第三天賦最后一次誕生的機會,打贏了先登,白馬義從就會覺醒。
這個天賦對于絕大多數的軍團來說沒有意義,但是對于完成前兩個天賦的白馬義從,覺醒了這一天賦之后,他們就不存在任何克制了。
百米一秒的白馬匹配上足以駕馭這種速度的反應,他們用馬刀就能抵擋箭雨了,在這等高速度下尚且能完成技巧的白馬,近戰對于他們已經不再是任何的問題。
那種極限反應,讓他們用武器就足以格擋所有近戰時敵人的攻擊了,因而這種第三天賦也可以被稱為零時閃避,零時格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