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方年沒再提醒什么放棄堅持的。
每個人都有每個人要走的路。
無非是許多人是為自己的G2打工,李子鏡現在這舔狗模樣也就是在為別人的G2打工。
好不容易掙兩塊錢,都扔在了曾幼身上。
牽到手的次數都不多。
“……”
在考試的這幾天里,也有個意外的好消息。
方年為一作、王德峰教授為二作,投稿給ThePhilosophicalReview(哲學評論)的論文先是獲得了錄用。
四天后的北京時間14號見了刊。
因為是外國期刊,當然是英文內容。
但這難不倒方年的同學們。
更難不倒哲學系宣傳口的人。
很快,本來就是先用中文寫的論文經期刊刊登成英文,又轉回了中文,展現在了校內。
論文題目:
《淺談現代科學體系下應有的人文哲學溫度》
內容是方年對自己所學哲學知識內容的一次梳理,加入了從上輩子到這輩子的一些親身經歷,加以闡述。
泛屬于科技哲學分支。
主要講到了現代科學體系的飛速發展引發的一些不被重視的社會現象。
比如被現代科學體系拋棄的群體們。
論述科技發展應該不忘記人文關懷,科技是可以有溫度的等等……
沒有呼吁。
也沒有喊口號。
還蠻樸實的。
一點都不像小破碗那種騷氣的文風。
總之……
因為是見刊在哲學類頂刊上,國內本科學生三五年能見到一回,哪怕是在考試周,依舊在復旦的BBS上引起了熱烈討論。
“09級哲學的小學弟都這么妖孽的嗎?”
“這論文很頂啊,不知道學弟能不能發一下自己寫的原文?”
“八千字的論文能有如此水平,真是牛,范疇的概念非常熟練,連王教授居然都甘愿屈居二作!厲害!”
“學弟都發SJR核心期刊了,就不出來冒個泡的嗎?”
“……”
BBS上很熱鬧,方年卻不知情。
但是!
方年同學仍避免不了被夸贊和艷羨。
高潔、蘇梔恨不得把方年給扒了皮,看看到底是什么變的!
“方年同學真是低調呢!”
“就是,不聲不響上了哲學評論!”
“再過兩年,都能當教授了!”
“厲害呀!”
“……”
總之……
在炎熱的6月份,方年同學因為一篇論文在復旦內一舉成名。
而論文表達的一些觀點也流到了公共網絡空間。
不過沒有引發太大的熱議。
畢竟哲學的東西,有時候很枯燥乏味……
主要是看逑不懂!
“……”
-
======
PS:第3更,各位讀者姥爺早~不FD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