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之前唐晨幾乎沒從事過純粹的體力勞動,順著藤條爬上崖壁并割下藤條,對他是嚴峻的考驗。即使唐晨一直有將菜刀磨利的好習慣,想砍下糾結在一起的粗藤,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原本白嫩的雙手到處是傷口,幾乎找不到一塊完整皮膚,都是皮外傷,可每次碰觸都讓他痛得倒吸涼氣。藤條枝葉分泌出來的醬汁浸在傷口上,奇癢難耐,更是難以承受的折磨。開始的時候,唐晨還會想辦法處理傷口,但他很快發現這樣做毫無意義,因為傷口一直在增加,索性放任不管,任由泥土、藤汁、汗水和血珠將手掌全包住。
唐晨不想被困死在這處絕谷。
雖然成功爬出谷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這已是他現在想到的唯一辦法。無論希望多么渺茫,他都得拼盡全力。
行動前,唐晨盡可能設想了可能會遭遇的困難,并為此作出相應方案。
在綜合考慮體力、風力、安全性、負重能力、補給等因素后,唐晨決定穩扎穩打。按照計劃,山崖上每隔十米設一個臨時踏足點,供他短暫休息和綁藤繩;為避免中途某段藤繩斷裂導致進退兩難,每段需綁兩根藤繩;每百米設置一個前進營地,無論是在崖壁上挖洞,還是效仿棧道原理搭建較大平臺,基本的要求是能儲備一些食水,能讓他在上面打坐恢復體力。
整個行動被他命名為“天梯計劃”,寓意象搭天梯一樣爬出絕谷。
天梯計劃極度求穩。
為最大程度保證自身安全,需要大量藤繩和木棍(楔入山崖,用來系住藤繩并充作落腳點)。這意味著大量的工作,并且需要投入很多時間。對唐晨而言,是一個浩大的工程。
這是無可奈何的事情,唐晨不想被困死,更不想摔死。
工程開始后,新的問題不斷出現。
譬如藤繩的安全性問題,剛割下來的藤繩韌性十足,但時間如果較長,藤繩水分流失后,可靠程度將大大降低。唐晨不得不調整計劃,藤繩得浸在水中以保持水分,為了不污染唯一的水源地,他需要先挖一個池塘,引水過去,作為藤繩的長期儲存地。
另一個重大難題,是攀爬過程中體力消耗遠遠超出預期。
唐晨割藤時便意識到這一點,身處半空保持不動,體力也會持續消耗,割藤時他曾徒手爬到離地二十余米處,沒堅持多久便無以為繼。但搭建天梯需要負重,一根浸過水的藤繩約二十斤左右,難度比徒手高出何止一籌。即使天梯計劃每隔一百米設立前進營地,唐晨也開始懷疑自己能不能成功抵達第一個前進營地。而且,工程越到后面越是艱難,即使能夠順利執行下去,到最后階段,唐晨要繼續搭建“天梯”,就必須背著數十斤重的藤條,爬上幾百米高懸崖作業,那情形想想都令人絕望……
沒有更多選擇的唐晨,決定繼續將天梯計劃付諸實施。
他的日常又多了一條:每天練習攀爬,掌握相應技巧,減少體力消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