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這時,聞人升同樣遇到了一樣的問題。
他該怎么吃飯
活了這么多世界,聞人升還是第一次要考慮怎么吃飯的問題。
這可真是三國世界的特色。
吃飯。
沒錯,小到百姓,大到諸侯征戰,無不是圍繞糧食問題。
就連幾次武侯北伐,失敗的根本原因也是糧草運輸困難,無法長期對峙。
這就是天時不如地利的緣故。
吃飯可是一個大難題。
聞人升仔細想了想,搜索一下這個身體記憶。
他的父親姓趙,是一個小地主,原本有100畝地,家在幽州涿郡安次縣,有六口人。
四個兒子,父母俱在。
他排行老三,今年17歲。
還有一個老四,沒有成年,才12歲。
父親將80畝地拿出來,平分給4個兒子,一人分了20畝。
最小的兒子,還沒有算成人,所以暫時還是老父代耕。
以漢代的水平,其實20畝地,如果是自己的,也就剛剛夠生存。
百畝之地,五十畝糧田,五十畝桑田,在漢代,才有溫飽生活。
漢代的糧食產量是這樣的。
每石為120斤。
如果是水澆地的話,小麥能產兩石有余,也就是250斤到300斤。
晁錯說過“今農夫五口之家,其服作者不過二人,其能耕者不過百畝。百畝之收,不過三百石。”
這里的畝是457平方米,但是漢代斤也是250克為一斤,這是漢代和現代的不同。
所以換成現代的單位,667平方米為一畝,500克為一斤,那就是每畝257斤。
前提是必須有水,最起碼不能連續干旱。
還要有水渠來澆地。
如果接連幾個月不下雨,那只會絕收了。
涉及到三國世界的畝與糧食產量,聞人升都自動轉化成后世單位,免得麻煩。
也就是說他父親的一百畝,也就是后世的一百畝地。
實際上,他知道一般人也不知道這些區別。
三國世界的演化基礎,還是普通人的常識為基礎。
如此,20畝地可以產5000斤糧食。
看似糧食很多。
然而首先這土地都是你自己的。
其次,你要交付賦稅。
漢代賦很少,三十稅一,可以說沒有。
然而這并不是說負擔就輕了。
因為還有地方攤派、人頭稅、徭役,這些亂七八糟加起來,如果這地完全是你的,你也要交出一半的收成。
那就是只剩下2500斤糧食。
按說你一個人有2500斤糧食的話,一個壯勞力一天要吃到三斤糧食。
一年下來,自然是溫飽無虞,還能剩下1000多斤,能夠有所積累,置辦家業。
然而一旦結婚生子,那就迅速不夠吃了。
而且這還只是粗略的計算,還有其他各種支出。
種地也是要成本的。
農具會磨損,種子要購買,肥料也要購買,是農家肥。
漢代,農家肥就成為肥料的主要來源。
氾勝之書中即有記載利用人糞,家畜糞肥等制作有機肥,這些處理過后的動物糞便,無臭無味,光澤黑潤富有肥力,微生物活性大,可疏松土壤,提高產量。
這些肥料都要花錢買,才能有高產量,不然的話,就要休耕。
而且日常生活,還要購買鹽這種必要品,還有其他衣服之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