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開始只是臨時設置,后來變成常設。
位高權重。
既能管民事,又能管軍事。
這也是為了應對層出不窮的賊寇。
這其實和漢末將刺史改成州牧有著異曲同工的想法。
其實都是一樣。
為了應對賊寇這種大威脅,必須要集中財力物力人力。
再像之前那樣民軍分開,互相掣肘,那就是等著被賊寇坐大。
然而如此一來,總督和巡撫也開始有著割據之能,尾大不掉的可能。
明末一開始還行,到了后來也的確出現了割據的事實表現就表現在,皇帝已經命令不動那些大軍頭了。
不過相比漢代,明末皇帝還是很牛的。
仍然能下令殺死犯錯的實權巡撫甚至總督,這就是體系的進化。
然而對直接掌握著兵權的總兵副將參將,卻往往是網開一面。
就像袁崇煥被殺了,祖大壽直接逃回原地,卻無可奈何。
原因其實也很簡單巡撫和總督都是文臣代理,文臣出任,沒有地方根基,還沒有時間形成割據。
而總兵往往在一地早就扎根了,所謂各種將門就是這種稱呼。
朝廷如果不想逼反一地,不想再讓財政雪上加霜,那就最好對犯錯的總兵和將門子弟,輕打輕放。
當然這也視情況而定,那些勢力小的將門,仍然能做到抓捕捉拿下獄
。
漢末皇帝要是還有這個威權,非要笑死不可。
漢末的皇帝,可是連自己后宮妃子都保不住的。
這是最典型的。
而明末,直到最后一天,也沒有大臣敢覬覦皇帝的妃子啊。
這就是皇權的進化和禮教的完善之功。
可以說聞人升完全明白,儒家為什么能大獲成功。
它的確對皇權支持太大了。
這也是為什么皇帝明明想換太子,但為了得到儒家在自己死后的支持,還是忍痛不換了。
正想著,聞人升就跟著這個身體的叔叔舉子李辛,拿了拜帖去巡撫大人的門上。
之所以一個舉人就能進入巡撫這種大員的府上。
原因很簡單李辛是巡撫的幕僚,或者說師爺。
這次回家是要帶著李浩去上任的。
堂堂巡撫也不可能用進士當幕僚的。
而今天李辛就是帶著他的侄子李浩一起,認識一下各處官員,好為將來的舉業打通門路。
現在李浩已經是個秀才了。
15歲的秀才,很是了不得了。
李辛娶了多房小妾,仍然沒有子嗣,一向是將這個侄子當成兒子來養,將來養老送終,掃墓焚香,就看李浩的了。
所以對侄子的栽培是不遺余力。
甚至不去謀官,以舉人之身,甘心為人幕僚奔走,也是為了給侄子打基礎。
只是聞人升知道,對方這一番苦心,完全是打了水漂。
因為20年后,就要天翻地覆。
此時謀下的人情,打下的根基,在將來全無用處。
當然要說用處,其實也能有些。
那就是投降當奴才的時候,能被別人高看一眼。
但也僅此而已。
隨后兩人一路坐上馬車,帶上五個家仆,出了靈如堡。
一路向南而去。
走了兩天的路,終于來到陽和城。
此時巡撫衙門就在陽和城里。
巡撫位高權重,有著提督軍務之責。
附近周圍七鎮,都要聽他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