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后聞人升下場考試。
鄉試結束,他果然得了解元。
老宗師夸獎他的文章“圓融無礙,處處妥帖,絕佳之時文”。
還說這得是進士三甲之列才能寫得出來。
王巡撫很高興,又保舉聞人升升官。
這次直接升了省城同知,雖然看似是個副職,然而背后有著巡撫,那就是知府也要聽他的。
這就是名和實不一樣的地方。
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始命天下朝覲官舉廉能屬吏,其后定制九卿準許保薦屬員,督撫藩臬保薦道府州縣之官。
等到聞人升要考進士后,可以先辭官,再去考,走清貴翰林。
這是兩不耽誤,和后世考大學后,發現不好,退學再考,異曲同工。
聞人升自然是輕松處理了一府之事,人人得用,選拔賢能,清理污吏,一府迅速得治。
一時間人稱能吏。
與此同時,他一心多用,繼續擴充快運船行。
并且開通了帳局業務,也就是捎帶銀兩的業務,在這里用飛票存銀子,在另外一地用飛票取銀子。
中間付手續費。
這種事完全考驗的是信用和官府背景。
沒有背景休想做。
一旦做起來,就是白撿的利潤。
要知道這中間的時間差,也可以用來稍微挪用放貸,只是要額外注意不能賠本。
隨著快記船行一路擴大,聞人升隨之又開始收攏沿途縣城,府城,省城的產業。
最后產業總值達到百萬兩的規模時,這才停止發展。
因為再高時,巡撫、同知背景已經靠不住了。
這時候的晉商八大家也就是幾十萬兩的身家,他們背后就是背靠副總兵,總兵,巡撫之類的高官。
做好這些事后,聞人升就開始發展自己的私兵了。
其實就是借殼發展。
他不是武將,暫時也不好走武將之道,而是走的結納人心,恩結于下。
明末中前期,武將仍然不能盤踞一地,更換防區的事,屢屢發生。
典型的就是調邊軍去遼東送死。
誰不知道那是個絕命之地
可是又有幾個能違抗
這就是明朝以文駕馭武發展到了巔峰的結果。
只有到了最后幾年,才有軍閥出現,皇帝下令調遣不動了。
這可比漢唐強得太多太多了。
也比后來的清朝強出太多了。
在以文駕馭武這方面,大明是很成功的。
巡撫總督靠著督撫標營,來統御武將,雖然弊端不少,但至少防止了武將割據坐大。
但是也正是因為這樣,導致明亡之時,內部沒有出現大藩鎮,內部力量不能孵化出強藩,結果被滿清各個擊破奪了天下。
不然的話,成為漢唐之勢,那也是內部消化。
聞人升首先撥糧撥銀買鐵,接著支援當地的造槍炮所,重新制造一批符合當時要求和水平的火槍和火炮。
火槍自然還是火繩槍。
打60步有殺傷力。
但可以做抬槍,重型火繩槍。
本來這東西是對付滿清白甲的好用之物。
20步了打中了就是一個死,三甲也沒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