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古人就是一個慢字當頭。
一天走個三四十里都很平常。
這在現代人看來,還不如自行車騎一個小時的速度。
古代和現代的道路有太大的差距。
現在有各種各樣的馬路,非常平坦,路周圍有村莊,相對安全。
即便是普通步行,也不用帶太多東西,少什么在路上買就是了。
在古代你這樣做,就是死路一條。
要攜帶大量的干糧飲水,每天都要算計著走多少路。
絕對不能走陌生的路。
不然的話,在路上遇到盜賊還是小事,沒有水沒有干糧了,那就是死路一條了。
所以古人很少出遠門。
除了少數官道,還能有一定的維護之外,就是用黃土去壓實。
其他大部分道路都是人走出來的。
沒有任何維護,全部看天。
無論是行軍也好,路人出行,速度都是相當慢。
如果數萬大軍出發,呈現一字長蛇。
為什么軍隊行軍時最危險?
因為前面已經出發了數十里,后面的士兵還在營寨里面,沒有走出去呢?
一旦遭到襲擊,那是首尾互相不知道情況。
即便有傳信兵來回飛奔告訴情況。
組織度差的皸隊,也來不及臨時組織反擊。
只會被人在局部以多打少,各個擊破。
到時候就是一片混亂和圖殺。
死在行軍路上的將軍和隊伍,那是數不勝數。
所以才要有開路先鋒。
那些動輒說幾十萬大軍盤踞一地,那是根本就不可能的。
原因也很簡單,因為道路受限。
幾十萬人,光是走路就走不開。
別說后勤了,至于說走野地?
野地危險重重。
古代開發不完全,一般走路都會踐踏路邊的良田。
有田地還是好走的路。
走到荒野的時候,那就要命了。
兩邊是山,或者是森林,是丘陵。
這大軍為什么明知道分散會導致力弱,還要分兵?
不是不想集中,是沒法集中。
集中起來,沿著一條路走,效率太低了。
猴年馬月才能走到作戰地點?
于是一般古代作戰,都是幾路出擊,最后匯集。
這樣的話,提高行軍效率,也能從路途中多獲取補給,其實就是劫掠當地倉庫,劫掠當地百姓。
即便是在本土之內,也是劫掠。
強拉壯丁,強征糧食。
所以大軍所到之處,一片狼藉。
要免稅幾年才能恢復過來。
一次行軍之后,數年之內,這條路線都廢掉了。
廢掉的意思是說村莊完蛋了。
聞人升自然知道這些事,他之所以這點,是因為這個姓吳的,就在刻意觀察著路途,甚至還在紙張上寫畫。
顯然是為了將來出兵回京城做打算。
這些都是重要的作戰知識。
(本章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