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事之后,劉大夏聲名鵲起,許多清流認為,劉大夏敢于直言,不畏兵部尚書項忠的打壓。
而項忠卻是大怒,向宮中上書,要求將劉大夏鎖拿治罪,可最終,在無數清流的呼聲之下,弘治皇帝選擇了沉默。
此后,兵部下西洋的爭議,以堂堂兵部尚書項忠致仕而拉下了帷幕。
劉大夏名動天下,被此時的人們稱之為君子,認為他敢于直言。
以至于連內閣三位學士,對這位劉郎中,也是刮目相看。
劉大夏見過了三位三學士之后,行了禮。
劉健則端著茶盞,看了他一眼,淡淡開口說道。
“不是命你先預備好章程,再來內閣嗎?”
“章程早就預備好了。”劉大夏正色回答道:“臣這些年,凡有閑暇,就制定九邊馬政的章程,此時胸有成竹,不必臨時抱佛腳。”
劉健與李東陽三人各自對了眼神。
不得不說,劉大夏這個人,很對此時弘治朝宰輔們的胃口。
劉健將茶盞放到一旁的案幾上,不禁深深感嘆起來:“不錯,大臣該如此,來,取章程來給老夫看看。”
劉大夏便躬身,取出早已預備好的章程,他突然道:“劉公,下官有一個疑問,不知該問不該問。”
劉健皺眉,看著劉大夏:“你且說無礙。”
劉大夏正色道:“宮外有諸多流言蜚語,許多人說,陛下圣躬不安,下官對此,本也沒有太多疑慮,只以為這是小人逞口舌之快罷了。可今日,劉公突然問起九邊之事,這倒是令下官憂懼起來,莫非……大內當真不寧嗎?”
劉健的臉,頓時陰沉了下來。
能入朝為官的人,哪一個是傻子呢,雖然是盡力捂住了消息,可小道消息卻早已流傳開了。
本來只要宮中和內閣不承認,這事也無妨礙,因為流言蜚語,本就是常態,這宮外頭,哪天沒有流言。
而劉大夏,卻是根據內閣突然關注九邊,而猜測到了大內果然不安的確實可能,看來……這消息,要捂不住了。
“唔……”劉健不置可否:“這些事,不是你可以問的。”
“是。”劉大夏點點頭,便將章程送上,卻還是忍不住道:“下官孟浪了,只是,若是大內生變,也要請劉公早做籌謀為好。”
劉健皺眉,露出不悅之色。
未雨綢繆,這個道理,他會不懂?
任何時候,一旦皇帝出現問題,作為大臣,尤其是宰輔,都要及早做好準備,這確實是臣子的本份。
可問題就在于,劉健等人,與當今皇上的感情不同,這已不只是君臣之義的問題了,劉健實在不忍,這個時候暗中去安排皇帝大行的事,他繃著臉,眼睛有些發紅:“老夫知道了!”
聲音略顯嚴厲。
劉大夏本以為自己這一番話,會惹來劉公的贊同,甚至劉公還會認為自己深謀遠慮,顯得穩重,此時聽劉公語氣很重,臉微微一紅,便道:“下官萬死。”
卻在此時,外頭有人道:“劉公……劉公……陛下召問,請幾位閣老速速入宮,陛下有事相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