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繼藩就差翻白眼了,體育老師教出來的學生都比你們算數好啊。
方繼藩咬著牙,他腦子卻依舊亂糟糟的,索性也不算了,他等。
過了半響,終于有人道:“二十五石……這一畝地,是二十五石。”
“不對。”有人激動地道:“是二十六石,大抵就是二十六石。”
他們說話的聲音在顫抖。
這個世界瘋了啊。
這比方繼藩保守的估計,竟還要多了五六石,只是方繼藩對他們的計算能力,嗯,是頗有懷疑的,所以壓抑著激動,繼續等最后的結果。
一直默然的張信也發是懵了,他迷茫地眺望著遠處的田埂,還有那看不到盡頭的蔓藤,那翠綠的薯葉,在暖暖的陽光下,格外的耀眼,像是一下子迷蒙了他的眼睛。
“沒錯了,是二十六石。”
終于有個智商在線的校尉在連續的計算過兩次之后,最終確定了。
每一畝地插了多少株苗,都是有數的,尤其是西山這兒的田,哪些苗受了蟲害,哪些枯了,張信每隔幾天都會帶著他們來記錄的。
因而,大家都很清楚。
二十六石。
大明延續的乃是宋制,而宋人的計量單位之中,一石為一百二十斤。
二十六石……
方繼藩的腦袋顯然還是有點發懵,糾結地道:“近三千斤?啊,不,該當是兩千五百斤。”
明制之中,一斤約為六百克,一斤等于十六兩,于是這才有了半斤八兩之稱,意思是半斤和八兩,是同等的重要,沒有什么分別。
瘋了。
雖然后世的番薯一畝的產量是在六千至一萬斤左右,可那畢竟是根據了無數次改良,以及使用大量肥料的結果。
這些番薯雖是經過了精心的照料,尤其是南麓這一片田,乃是百戶所最重要的試驗田,因而產量可能高一些,可……二十六石,還是遠遠超出了方繼藩的預估。
他以為能有十六七石,就已算是不錯了。
再按照自己的性子,吹噓一下,四舍五入,不就是二十石嗎?
當初吹二十石,是因為方繼藩想讓這番薯引起天下人的重視,最好以最快的速度推廣開來。
可現在……
方繼藩看著張信。
這個家伙,還真是將番薯當自己的兒子一樣照顧啊。
除此之外,真的已經沒有其他的解釋了。
“哈哈……三十石。”方繼藩狂喜地大叫起來。
一個校尉忍不住道:“百戶,不是三十石,是二十六石……”
方繼藩很直接給了他一個耳光,好在這一巴掌不算重,可也清脆無比,方繼藩朝他齜牙道:“現在是幾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