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繼續……
一群人人仰馬翻,已經有人想要退縮了,只是面子上拉不下,不得不拖著疲憊的身體,扛著鋤頭,繼續翻地。
過了一個時辰,有莊戶送來了茶水,還有蒸餅。
貴人們雖是一日三餐,而農戶們,卻是一日兩餐,他們根本沒有早餐一說,早餐便是早飯,因為只有吃飽喝足了,才能開始一日的勞作,而人在田里,更不可能正午回去生火造飯,耽誤不起這個時間,因而正午則和尋常貴人們的早點一般,會讓家人送一些冷茶和蒸餅來,勉強填飽肚子,至天黑方回。
這蒸餅和茶水一送來,立即便被一群讀書人圍攏了。
平時大家不稀罕吃的蒸餅,現在卻搶手起來。
真的很餓啊。
此時,已經顧不得斯文了,手里抓了蒸餅,便塞進口里。
朱厚照齜牙,鉆入人群,也得了一個,吃進肚里,突然有一種說不出的感覺。
蒸餅,原來如此美味啊,為何從前沒有發現如此可口之物呢?
東宮的廚子,果然一個個都該殺!
王守仁卻是依舊保持著他的泰然自若,坐在一旁的田埂,慢條斯理地吃完了一個蒸餅,倒是渾身冒汗,于是拿汗巾擦了擦,將斗笠放下,接著,他奇跡一般的,自懷中取出了一部書。
沒錯……
其實這個時候,大家又累又餓,即便是想要來砸場子的人,現在也沒心思去琢磨什么程朱,什么格物致知,什么大道至簡了。
可王守仁確實拿出了一部書來,朗聲念了起來:“舉善而教不能,則勸也。言君能舉用善人,置之祿位,教誨不能之人,使之才能,如此則民相勸勉為善也,農者,百業之本也,農興,則百業興,農衰,則興亂之世,不久矣……”
“……”
劉健遠遠的聽著王守仁的朗讀,這文章,他竟……有些耳熟。
猛地,他回憶了起來,此文乃前年,因為淮北遭災,朝廷為了鼓勵淮北之地恢復生產,因而在自己的交代之下,以內閣的名義,頒發了一部淮北勸農書。
劉健甚至還記得,這篇文章,他曾親自抓過,是命翰林撰寫,三個內閣大學士親自過目修訂,接著上呈陛下,陛下點頭首肯的文章。
難怪……這么的耳熟……
不錯,不錯,耕作之后,拿出勸農書來讀,寓教于樂,這法子倒是很新奇。
不對,這是寓教于樂嗎?明明是寓教于苦才是。
只有方繼藩,才會有這么多鬼主意,想來……這定是方繼藩的鬼主意吧。
劉健不禁莞爾,他忍不住朝前走了幾步,靠近了一些,卻又怕被人發現,將頭上的綸巾帽子壓了壓。
尋常的讀書人,也沒人去搭理他,只以為是哪個人年紀大了,不肯跟著王先生一起下地,所以在旁觀摩。
王守仁洋洋灑灑地將這上萬字的文章念完,接著喝了一口冷茶,才道:“你們可知,這是什么文章?”
眾人沉默,沒有人回應。
“此文文采斐然,出自翰林之手,傳抄于淮北之地,這其中有太多朝廷勸農、興農的苦心,這是一篇難得的佳作啊。”
王守仁笑了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