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厚照眼眸泛著淚意,一臉堅定的說道。
“兒臣往后,還會去西山,向王先生學習,若是父皇因此而要責怪,那就責怪兒臣好了,反正兒臣隔三差五,也已經被打習慣了。可是兒臣,不曾有錯,兒臣只是不愿意,反反復復去聽那些所謂仁政和愛民的道理,然后將自己關在書屋里,每日錦衣玉食,奢言著所謂的應當如何愛民如子,兒臣注定不會是一個令父皇稱心如意的好兒子,因為兒臣覺得,相比于讀書,世上還有許多,兒臣可以力所能及的事去做,就如王先生所言,人若是不從小處做起,卻是滿口春秋大義,滿口所謂的大治之世,這……豈不是南轅北轍,請父皇……責罰!”
干得漂亮。
方繼藩都忍不住差點脫口叫好了。
王守仁的洗腦能力,真是一流啊,他方繼藩打心里佩服。
暖閣里,一片靜寂。
其實最震驚的,莫過于王華。
王華臉色茫然起來。
自己的兒子,交給了太子殿下這個……
短短幾日時間……這楊廷和和自己幾年時間,都無法給太子殿下灌輸的道理,可只兩天的時間里,太子殿下……竟是懂了這么多,雖然有些地方,王華不甚認同自己兒子的主張。
可這并不代表,他對兒子的主張完全的敵視,因為這其中,許多東西,本就是互通的,無論是任何學派,本質上,目的都是圣人的仁政,只是大家各有各的堅持,對通往仁政的路徑,有爭議罷了。
至少有一點,值得欣慰,那就是太子殿下,竟也開始追求仁政了。
天佑大明啊。
王華居然激動的顫抖。
那些沒有教導過太子的人,是絕不會有這樣感受的。他們永遠不會知道,太子殿下是何等的固執,是何等的油鹽不進,教導太子數年,王華有的只是一種深深的無力感,而如今……太子殿下這一番肺腑之言,竟連自己都動心了。
王華小心翼翼的抬眸,看了一眼方繼藩。
自己的兒子,也是一個固執的人,當初,自己的兒子,所堅持的是格物致知,這一點,他比任何人都清楚,在理學之中,所謂的格物,用朱夫子的話來說,即為:‘“所謂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
也就是說,程朱的主要觀點在于,格物乃是奔上圣人之道的途徑,而如何格物呢,格物即物而窮其理,格物的途徑主要是讀書討論,應事接物之類。其做法“須是今日格一件,明日又格一件,積習既多,然后脫然自有貫通處”。
在這個從逐漸積累到豁然貫通的過程中,因而,最終得出來的結論是,你們這群渣渣,都讀書,多研究。
因此,才會有自己的兒子,跑去研究了三天三夜的竹子,伯安當初,是真正的信奉理學啊。
自跟了方繼藩,就開始變‘壞’了,越來越和理學背道而馳。
王華從前對此大發雷霆,現在卻茫然起來……這到底,是好是壞呢?
似乎,從太子身上,王華沒有看到太多的壞處,當然,其中也有一些離經叛道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