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繼藩一口咬定,韃靼人會奇襲遼東,理由是大同他們攻不下關隘,一粒糧食都奪不走,而遼東卻不同了,那兒可有大量的漢人敷衍,一旦韃靼人突襲,那里就成了韃靼人的打谷場了。
弘治皇帝沉思了一下,道:“朕知道了,你的意見與兵部不同,不過朕會下旨意,讓遼東一線有所防備。”
方繼藩心里松了口氣,既然弘治皇帝已經這么說了,他倒是不適合再多說什么了,便作揖道:“那么,臣告退了。”
一個人,若是能知道明天發生什么,確實是一件可怕的事啊,只這三言兩語,又不知可拯救多少人了。
當然,這一切的前提是自己能取信于弘治皇帝,這一次,方繼藩相信,弘治皇帝對自己,已有足夠的信心了。
只是……弘治皇帝也只是說會提醒遼東的守軍,這……似乎還不夠吧。而且還提到了兵部……
兵部顯然是更側重于大同的,畢竟大同和山海關一樣,都是拱衛京師的關隘,這兩個關頭失去了另一個,京師就完蛋了,當初土木堡之變,瓦剌入關,包圍京師,就是從大同進來的。
失去大同,就等于失去一切。
兵部肯定會選取最穩妥的方案,因為對他們而言,一家老小可都在京師,出事了,他們就是千古罪臣。而遼東即便是遭遇了襲擊,那也沒什么妨礙,只要保住錦州一線不失,就不會有太大問題。
這樣一想,一切都清楚了。
遼東可以出意外,但大同不能,因而兵部必定是側重大同,那么他們所有的章程和計劃,都將圍繞著加強大同的防護為優先。
不會出事吧……
倘若到時候敷衍一點,即便是提出了預警,可最后,就算皇帝提醒了遼東的守軍,可這兵部和遼東,都不將其當做一回事,那可糟了。
這可是數萬人的性命,可能這一次洗劫,不會給予大明任何的撼動,畢竟韃靼人,甚至可能連大寧、錦州都拿不下,可城外的軍民百姓,卻都遭殃了。
方繼藩皺著眉頭,若有所思地出宮,卻見朱厚照竟在宮外頭候著自己。
朱厚照美滋滋的上前道:“老方,如何?”
“不錯。”方繼藩心里還在操心著方才的事,不過還是扯出了點笑容,鼓勵他道:“殿下果然令陛下刮目相看了一回。”
朱厚照便笑了:“這是自然的,王先生教的好。”
接著似乎覺得還不夠:“當然,也是老方教王先生教的好。本宮在等你呢,咱們一起去西山,下午還有許多地要耕呢。”
方繼藩搖搖頭,道:“殿下,最近的邸報看了嗎?關于大同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