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治皇帝坐在上首,死死地盯著馬文升。
馬文升顯得有些心虛。
方繼藩倒是沒有多少壓力,之所以陛下屢屢召自己入宮,是因為自己預測了韃靼人奇襲錦州的事,這令陛下對自己的預判開始倚重起來。
兵部這些日子很不好過,不過……好像和自己沒關系,自己最為惦念的,其實是歐陽志,可憐的門生啊。
弘治皇帝在凝視了馬文升之后,又開始低頭看著奏疏,才慢悠悠地道:“朵顏三衛蛇鼠兩端,為何此前不及早奏報?”
馬文升忙道:“朵顏衛當初隨文皇帝靖難,立下大功,文皇帝對他們甚是優渥,因而朵顏衛對我大明,也一直忠心耿耿,只是等到土木堡之后,朵顏部開始對我大明稍有怠慢起來。朝廷為了復仇,竭力對瓦剌人進行打壓,因而一直聯合韃靼部,這韃靼部在我大明的支持下,逐漸壯大,在此過程之中,朵顏部也與韃靼部開始交好……”
方繼藩在一旁聽著,其實也大抵知道此中的內情。
一方面,是明朝自土木堡之變后,對大漠不再處于攻勢,而逐漸轉為被動,這使朵顏部開始對大明生出了疏離之心,再加上,為了對付瓦剌人,大明一直給予朵顏部和韃靼部支持,韃靼人與朵顏人在大漠,也齊心協力對付瓦剌,而今瓦剌幾乎已經衰弱不堪,覆滅只是遲早的事,這兩部蒙古人,卻也在此過程中,關系日益的緊密,現在朝廷與韃靼人開始交惡,朵顏部自然不太愿意與韃靼人徹底的反目。
何況,韃靼人在大漠日益的強勢,現在竟開始襲擊錦州,這在朵顏部的眼里,一旦韃靼人橫掃遼東,那么整個關外就都是韃靼人的天下了,此時徹底開罪韃靼人,實為不智,他們畢竟不愿意拿數十萬部族的人口去為大明賣命。
馬文升接著道:“韃靼人襲錦州之前,朵顏部對朝廷并不算離心離德,可自從韃靼人傾巢襲擊錦州,朵顏衛想來……是想看看風向。”
弘治皇帝目光一冷:“果然,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啊。”
“因而這錦州能否守住,至關重要,一旦錦州失守,老臣恐怕,朵顏衛未雨綢繆,怕要徹底離心離德了。”
弘治皇帝頷首點頭,隨即看向了方繼藩:“方卿家,有什么看法?”
方繼藩想了想道:“胡人畏威而不懷德,倘若大明能痛擊韃靼人,他們勢必乖乖會上表請罪。”
“如何痛擊呢?”弘治皇帝苦笑。
方繼藩雙手一攤:“臣的門生歐陽志……乃是門生之中,最不成器的一個,人有點蠢,臣一向不太看得上他,可現在也只能將希望放在他的身上了。”
“……”
最不成器的一個。
虧得你方繼藩說的出口……
弘治皇帝沉默了良久:“但愿如此吧。”
馬文升卻是搖頭苦笑:“兵部是不敢有太大的奢望啊。”
………………
山海關,一封封奏報,已飛馬傳入了關中。
急遞鋪的快馬,一路南行,轉瞬之間,已抵京師。
“捷報,捷報……”馬上的騎士氣喘吁吁:“錦州大捷,殺賊七千……錦州大捷……”
這一通大吼,立即引來了路人的側目。
錦州之事,京師中的百姓多有耳聞,現在聽說大捷,有人有些分不清真假,可隨后,一封奏報已送至了兵部……
“錦州大捷!”武官按著刀柄,一聽口音,就知是自關外來的,他用關外的口音道:“吾奉中屯衛指揮之命,特來報捷!”
…………
凌晨的時候花了些時間構思,這章有點晚了,第二更盡量早些,望諒解!另外在此推薦一個歷史小伙伴的書《北上伐清》,好像答應了很多作者,可最近忙的暈頭暈腦,都忘了,一屁股的債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