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方繼藩卻覺得欠缺了一點什么。
不過現在也顧不得去管這問題青年王守仁了,徐經鬧的這事才是要緊,那廝怎么心性大變了?莫非是這些日子公務繁忙,不可描述的場所去得少了,因而性情也變得粗暴了起來?
做人爹,不,是做人恩師的,真是操心哪。
方繼藩想了想道:“翰林院里,怎么處置此事的?”
王守仁便道:“翰林的沈學士得知此事之后,也沒有嚴懲徐師兄,只是讓他當眾向那侍學賠禮。”
方繼藩點點頭,這位沈學士似乎挺上道嘛,據說他的道德文章寫的極厲害,可現在看來,也是一個很會變通的人啊。
否則,這翰林學士若是較真起來,以此為由將徐經革出翰林院,方繼藩可以保證,冤有頭債有主,這沈文能有一天好日子過,方繼藩以后就不姓方,就姓沈了。
“嗯,他還算識相。”方繼藩滿意地點頭。
此時,王守仁卻道:“可是徐師兄卻還是堅持說海圖錯了,不肯賠禮。”
“……”
方繼藩:“……”
事情的前因后果,其實很簡單。
徐經乃是庶吉士,因為年輕,資歷淺,所謂的庶吉士,大抵形同于翰林院打雜的。那文史館的侍學奉命整理自劉大夏那兒搜來的海圖資料。
作為侍學,當然不可能親力親為,這些事,便交給了下頭的庶吉士們去做。
可徐經在整理資料的過程中,發現了多處的錯誤。
徐家乃是江南世家,其祖上最顯赫的功績,就是在蒙古人南下時,大量的搜集了宋時諸多天文地理的資料,而這些在經歷了禍亂之后,許多寶貴的資料早已失傳。
即便還留存的古籍,其實也并沒有太多人在乎,因為這一大批從宋、元兩代兵荒馬亂中幸存下來的古文獻。涉及的多是天文、地理、游記之類的著作,而今八股取士,四書五經讀著都不嫌夠,誰會關心這些。
這些寶貴的資料,乃徐家的傳家之寶,歷經了徐家數代人的研究,徐經自小便開始接觸,對這天文地理,堪稱精通無比。
宋朝的時候,在當時的福建等沿海之地,有大量的宋朝商船前往西洋,甚至更遠的地方進行海洋貿易,不少私商都將海外的所見所聞記錄了下來。而到了元朝,蒙古人為了制衡為數眾多的漢人,因而對南方漢人,采取歧視的政策,反而大規模的任用大食人,因而那時候,大量的大食人開始在福建一帶聚居,同時,海洋的貿易開始愈發的頻繁。
這些,也統統都被記錄了下來。
無數的記錄,在明初時,經歷了戰亂之后,天下大定,人心思安,洪武皇帝開科舉,士人們開始鉆心研究八股之后,這些流傳下來的資料已經沒有人去研究了。
可是徐家數代卻依舊為此而努力,他們四處搜集古籍,詳實了大量天文地理、風土人情的資料,并且以此為基礎進行研究,徐家最高大建筑,既不是家里的宗祠,也不是前堂,而是徐經曾祖父所營建的‘萬卷樓’,在這萬卷樓里,他們不斷的整理資料,將各種宋元時的資料相互來印證,將無數的古籍進行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