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他們賑濟災民的成果?
要完成這些,需要耗費多少精力啊。
兩三百戶人家,上千人,想要完成這些,就必須做到對每一戶人都有極深的了解,這……又是怎么做到的?
他一頁頁的翻下去,后面的情況,大抵差不多。
可通過這份奏疏,弘治皇帝……方才意識到……原來……這才是真正的民情。
里頭的每一個戶人家,每一個人,都有各自的過去,有各自的技藝,也都有缺點,而再根據這些,對他們的未來予以安排。
這絕不是簡單的賑濟。
簡單的賑濟就是,到了荒年,朝廷給你們一口飯吃,保證你們不會被餓死,等荒年一過,拍拍手,各回各家,各找各媽。
而這……竟有一點兒……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意味。
不從根本的解決這些流民的出入,又有何用?來年只是繼續讓他們顛沛流離罷了!
可在這里,太子和方繼藩顯得極用心,竟在想盡一切辦法為他們謀一條出入,有的人可以出關開墾,可是每一個人的實際情況不同,家里有病了的父母,還是不宜出關,可以讓他暫時在西山做工盡孝,而有的人,家里有孩子,還是留其孩子在西山讀書,再將這人送去關外;而有的人掌握了不同的技藝,自然……另有安排。
每一個安排,都不只是讓你去做什么這樣簡單,而是一切都有所本,這……
民間疾苦,體察民情……
這些曾經弘治皇帝,和文武百官們掛在嘴邊的話,從前倒是說的無比自然。
直到了看了這份奏疏……
弘治皇帝的老臉,竟是下意識的微微一紅。
有一種羞愧到無地自容的感覺。
方才太子在那振振有詞,他還有幾分惱怒,而現在,這惱怒……已是一掃而空了。
三百戶,一千多人啊……
太子說自己洗過衣,造過飯,親自帶領大家開墾,這些話,本來弘治皇帝認為其在吹牛。
可現在……
弘治皇帝心頭……只有震撼!
他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