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稱頌……”
欽使陡然,明白了。
是啊,連遼東這兒都沒看破李隆的狼子野心。
倘若當時,他所帶的圣旨當真送了去朝鮮國,冊封了廢妃伊氏,后果真是不堪設想啊。
幸好陛下明辯忠奸,使這李隆無所遁形,否則大明天朝上國,豈不成了支持李隆屠戮宗室、大臣、士人,甚至是羞辱圣人的幫兇?
此等事,勢必引發嘩然,有傷朝廷的體面。
欽使便道:“彭公說的是,理當報功,恭喜陛下,賀喜陛下,陛下慧眼如炬,偵出李隆狼子野心,我等做臣子的,真是拍馬不及也。”
“不過……朝鮮國該如何處置呢?”
“是啊……”彭誼對此也頗為頭痛,他是遼東巡撫,這朝鮮國的事,和他也有一定的關系。
想了想,他才道:“現在朝鮮國發生如此慘絕之事,逃至遼東的貴族都希望大明能夠討伐李隆,可朝鮮畢竟還有十萬軍馬,討伐,哪里有這樣的容易呢。”
“朝鮮是選擇默不作聲,還是選擇討伐不臣,這也不是你我能夠做主的,吾為遼東巡撫,能做的,就是預先做好一些準備,調集一些軍馬先在邊境,囤積一些糧草,以備不時之需。”
欽使認同地頷首點頭。
現在朝廷確實得犯難了。
這件事不知道還好,一旦知道了,怎么處理,也成了令人頭痛的事。
討伐,就意味著大動干戈,十幾萬軍馬聚集起來,無數的糧草要從關內調運,到時,一旦開戰,勢必要有數不清的傷亡,朝鮮故然是小國,可北方山路崎嶇,群山連綿,其實并不好征服。
可不討伐,就坐視這朝鮮國內亂嗎?那么,那些被殺戮的朝鮮國士人,勢必也會對大明寒心!
而那李隆有恃無恐,只怕更加猖狂,依著這個人的瘋勁,說不準直接脫離大明的藩屬也是未必。
不過……此事似乎和自己無關,眼下,還是報一個喜要緊。
……………………
有司開始徹查東宮偽詔之事。
可士林已是炸開了鍋。
雖說劉健將此事暫時在朝中壓了下來,清流御史們不敢造次了,可這并不代表讀書人肯善罷甘休。
這事竟還和劉杰有關?既然和劉公的兒子有關系,那么劉公豈會不知?
當朝首輔,居然和東宮聯手偽造圣旨,這是何罪?
反觀方繼藩,心思卻都在他的豬上!他去了西山一趟,快過年了,幾個門生也即將要休沐,方繼藩便懶得不肯動彈了,最重要的是,現在不好出門,每一次出門,都引來讀書人嘩然!
你看,這個方繼藩,犯了這么大的事,三司正在徹查他,這個時候,竟然還敢大搖大擺的拋頭露面,可見此人張狂到了何等地步。
不過不出門,也是一個巨大的麻煩,因為人家又說,快看這個家伙,這事他肯定是主謀,否則又豈會惶惶如喪家之犬,竟不敢拋頭露面!可見他杯弓蛇影、風聲鶴唳,因為畏罪,而不敢出門。
可就在此時,一封自遼東而來的奏報被送到了禮部。
禮部尚書張升最近脾氣不太好。
他是個剛正不阿的人,當初就因為在成化朝時,彈劾過內閣大學士劉吉等人,遭到過打擊,等到弘治皇帝登基,方才平步青云。
對于劉公之子居然牽涉進了偽詔一事,他格外的關注,倘若當真確有其事,這堂堂內閣首輔,豈不和東宮沆瀣一氣?
做大臣,該有風骨啊。
雖然他沒有和御史們去湊熱鬧,也不屑于靠彈劾去沽名釣譽,可心里卻掩藏著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