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國公徐俌焦慮不安的看著一份來自于南京備倭衛送來的奏報。
他皺著眉,顯得很是焦慮。
魏國公世代鎮守南京,主要有兩大職責,最重要的職責便是奉孝陵歲祀,這南京,乃是大明從前的都城,至今,亦是如此。
因此,太祖高皇帝,便葬在南京紫金山,太祖高皇帝,乃大明開國之君,只是此后,大明朝廷北遷至北京城,歷代皇帝無法親自祭祀太祖高皇帝,自然而然,這個任務,就交給了世代的魏國公。
就如英國公在北京一般,能代天子歲祀的人,自是最頂級的公候,魏國公徐氏,自然也在大明最頂尖的公候之列。
徐俌和皇家的關系很密切,因為雙方,幾乎隔三差五,就會有密奏和密旨傳遞。
當然,主要的信息是和孝陵有關,皇上,孝陵門口的碑石缺了一角,臣正在修葺。皇上,孝陵祭祀白肉已預備好,取自鎮江。皇上,有祭祀官員祭祀時瞌睡,臣已處理了。皇上,南京皇城失竊了,臣萬死。
孝陵的一舉一動,涉及到了太祖高皇帝英靈,因而,要時刻的匯報,哪怕及時針尖大小的事,也絕不可怠慢,無論皇帝愛不愛聽,會不會認真對待,作為南京守備大臣,這是徐俌的職責。
當然,徐俌還有一個重要的使命,他還是南京中軍都督府都督,負有守備南京的責任,南京乃南直隸,和北京的北直隸規格相當,在這里,真正握有重權的就是三個人,一個是魏國公,一個是朝廷派往南京的中官,另一個,就是南京兵部尚書。
南京也有六部,不過絕大多數,都是養老的職位,無論是吏部、禮部、工部,刑部,別看級別高,可實際上,權力都在北京六部,他們更像是朝廷架起來的另一套備用的班子,北京又沒完蛋,他們只能閑著,頗有點兒像皇帝和太子的關系。
可南京兵部尚書不同,為了應對南方的特殊情況,所以南京兵部尚書有節制南方各省兵馬的權力,權力是和北京兵部等同的。
徐俌焦灼的等待著,他背著手,憂慮重重。
片刻之后,中官徐喜、兵部尚書吳煌到了。
二人向徐俌見禮:“你們看看吧,中野二郎的消息。”
“中野二郎……”徐喜一呆,和吳煌對視了一眼。
徐喜忙是取了奏報一看,拉著臉道:“中野二郎,就是前些年,嵌入了南京的那個?”
徐俌頷首點頭,咬牙切齒道:“就是此人。”
那兵部尚書吳煌忙是取了奏疏,低頭一看,臉都綠了:“果然是他。”
說起此人,三人不約而同,都有一個糟糕的記憶。
數年前,一伙倭寇居然流竄至南京,南京是什么地方,自然官兵四處圍堵,可這些倭寇,絕不戀戰,且兇狠無比,殺散了數路官軍,極為神勇,這一百多人的倭寇,竟硬生生在南京郊外一游,接著,不知所蹤。
唯一的痕跡就是,不知何時,竟在棲霞寺里的匾額上,多了一行字,便是這中野二郎所刻,上書中野二郎大破漢城。
當然,在倭人眼里,大明即漢,所謂漢城,即為大明都城的意思,這和朝鮮國的所謂國都沒啥關系。
南京嘩然,區區一伙倭寇,追剿不利倒也罷了,偏偏,棲霞寺還出了亂子。
這棲霞寺是什么地方,洪武皇帝當初,可是做過和尚的,所以他對道家比較苛刻,龍虎山的張天師來去拜見,洪武皇帝破口就罵,你也敢天師,嚇得張天師乖乖去做了真人。
可對僧人,洪武皇帝態度還不錯,尤其是這棲霞寺,在洪武五年,洪武皇帝屢屢下旨對棲霞寺進行擴建,不只如此,因為棲霞寺歷史上曾改名,洪武皇帝親自下旨,才為棲霞寺正名,這棲霞寺的匾額上的三個字,正是太祖高皇帝親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