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個貢生,不久之后的進士,統統為太子門生,他若是駕崩,也可放心了。
弘治皇帝的心情舒心下來,臉上露出了笑容,道:“西山書院教授讀書人有功,敕命造石坊一座,刻上碑石……”
說到這里,他沉默了片刻,像是想到了什么,又道:“今科西山書院的貢生,有十五人之多,可朝廷擇才不分先后,謝卿家,在未取中的讀書人之中,再添設十五人補入此次貢生的名冊吧,賜予他們同貢士出身。”
對于弘治皇帝突而其來的決定,謝遷先是一愣,可隨即就明白了弘治皇帝的意思了。
朝廷的本意,是在于依靠科舉來收攏天下的英才,現在西山書院一霸榜,你能怎么辦?廢除科舉嗎?科舉自是不能廢的,打死了都不能廢。
更改科舉的規則?
這就更可笑了,因為人家考中的人多,便要更改規則,那么科舉還有什么公平可言?失去了公平,科舉便是名存實亡。
徹查西山書院?
開玩笑,人家這樣的成績,名震天下,就因為人家考得好,你就去查他?
要知道,當今太子殿下可是這書院的院長呢,顯然,這大明的儲備全力中心已開始發生了轉移!
從前太子權力中心在于詹事府,在詹事府里,皇帝會選擇一群得力的年輕大臣在詹事府中任職,而這些人,則教授太子學問,相當于太子的老師、講師和教師,等將來太子登基,這些人便可隨之平步青云,成為太子的肱骨之臣。
而現在,顯然詹事府已經幾近于裁撤,沒有了絲毫的影響力,上至詹事,下至最普通的一個教授、講師,再沒辦法影響太子了。
那么將來,誰可以成為太子的左膀右臂?
顯然,是在西山啊。
只不過,從前在太子身邊的是老師,現在在太子身邊的是學生而已。
科舉規矩不能更改,西山書院三年之后,勢必還要卷土重來,將來必是更加可怕,天知道到時候要參加考試的考生會有多少,那么朝廷總要給其他的讀書人一點機會。
于是弘治皇帝的辦法很簡單,補錄十五人為貢生,你西山書院考中多少,朝廷就補錄多少,如此一來,其他的讀書人便不擔心自己有才華,而無晉身之階了。
唯一不足的,就是名聲不太好聽罷了,畢竟人家是會元,未來可能還是狀元,是榜眼,是探花,是二甲第一名之類,而你只是個補錄的貢生,未來大抵也只是賜同進士出身。
“陛下,若是補錄,未來授予如此多的新官,臣恐到時……”謝遷雖也覺得這樣做很好,可也不得不有些顧慮。
弘治皇帝則是搖頭道:“而今是百廢待興,大明要出海,要廣泛的推進新糧,所需官員,只怕得要不少補錄吧,無妨。”
既然這樣,謝遷也沒什么好繼續反對了:“臣遵旨!”
弘治皇帝舒坦的松出了一口氣,這西山書院,竟在不經意之間解決了自己一個心頭之患。
他心里只感慨著,而今太子有了西山書院為班底,朕……倘若真到了回天乏術那一日,想來……也是死而無憾了吧。
劉健則是久久的繃著臉,這個時候,實在不該激動,深呼吸,不要急,還有殿試呢。
………………
西山書院,卻已是熱鬧非凡。
朝廷下了旨意,鑒于西山書院的成就,為朝廷培養了諸多英才,因而營造石坊、儀門,上書西山書院的顯赫功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