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著江臣與鄧健走遠。
方繼藩心底有些惆悵。
又送走了一個門生,而這江臣的使命,只怕并不比徐經要輕松。
這可幾乎是形同于是張騫一般,深入至敵人的后方中去啊。
在沒有發現礦脈之前,是絕沒有人肯去那鳥不生蛋的地方的,趨利避害,是人性的本能。
所以,方繼藩必須得讓江臣們前去,而后告訴天下人,那里的價值。
方繼藩也只大抵記得,白銀的礦藏豐富無比,其中貴金屬,就有金銀銅,其實眼下,佛朗機人在美洲還沒有真正進行殖民,他們所發現的大量的白銀,還沒有流入大明,此時的白銀價格,十分不菲。
至于黃銅,那就更不必說了,他只記得,后世白銀市的黃銅,質量優良。當然,方繼藩對于白銀市唯一的認知就是,后世這里還會出現一個作家,叫做孑與2,寫《漢鄉》的那個,書寫的極好,他和自己一樣,也是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
但愿……會有好消息吧,若是這礦脈在當前的技術無法勘探、發掘,那么自己就真的懵逼了,非要被朝中那些老家伙們,笑死不可。
心里一聲嘆息,便美滋滋的往公主府去了。
…………
占城郊野。
交趾的西山書院,而今已是人滿為患。
七百多人,圍在沙地里,人數太多,每一個人都是席地而坐,團團圍在王守仁的四周,為了照顧后排的人,人們盡力擠在一起,沒有一個人發出聲音,幾乎所有人屏著呼吸。
他們安靜的聽著王守仁授課。
交趾原為安南國,本就飽受儒家熏陶,受中原的影響,人們對于知識和文化,有著一種本能的敬重。
他們或許,并不喜歡城里明軍裝束的士兵,可對于王守仁這般的儒衫綸巾的文化傳播者,卻有一種本能的敬意。
許多人來時,只是想湊一湊熱鬧,可在這里,更多人,找到了自己存在的價值。
這世上,有誰甘心于碌碌無為呢?
男兒大丈夫,自有一番自己的夢想,但凡是菱角沒有磨平的人,尤其是以年輕人居多,他們初來時,先是學漢話和粗淺的識文斷字,都是王守仁的弟子們教授,一些來的早的學兄,也會幫助他們,每日王守仁授課的時間,也不過是區區一個時辰,這短短的一個時辰之后,便是帶著人開墾、練劍、騎馬。
也有人愿意跟著西山醫學院的學兄下鄉去,因為總有附近村落的人,前來請他們治病。
交趾的醫學,承襲的本就是漢醫,當然,他們學的并不高明,許多用藥和疑難雜癥,大多在大明,早有了對癥下藥的方法,可到了這里,可能就是絕癥了。
這里因為地處濕熱的環境,疫病容易滋生,因而現在醫學院已經開始教導本地的鄉民們滅蚊,普及多喝熱水防治疫病,偶爾,若有重癥的病人,醫學院雖只配了為數不多的金雞納霜,卻也會開出一點藥去。
人們對于這些讀書人,開始變得善意起來。
這使得更多附近的年輕人認為西山書院的讀書人,是極了不起的人,越來越多人,開始來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