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于自己大老遠趕去那泰山封禪,弘治皇帝竟覺得,所謂的泰山,實在太渺小了,渺小到弘治皇帝到了現在,竟覺得封禪成了不值得夸耀的事。
而眼前的這一切……足以讓弘治皇帝吹噓一輩子,歷朝歷代,可有帝王如此?哪怕是秦皇漢武,可曾有過這樣的見識。
歷代賢君,朕吊著他們起來打他們。
本朝太祖,驅除韃虜,恢復中原,更是令淪落于近千年之久的燕云之地,也一并收復,使燕云之地,再無胡虜,迄今已有百五十年,可是……
當然,弘治皇帝沒有繼續可是下去,他們是自己的列祖列宗啊。
御車依舊還在穿行,無數的人潮,依舊還看不到盡頭。
朱載墨拉著皇爺爺的手,道:“大父,這些百姓,都在稱頌大父呢。”
這不說還好。
一說……
從驕傲之中,弘治皇帝突覺得眼睛有些濕潤了。
這種感受,按理來說,是很難令皇帝生出感動的。
可弘治皇帝不同。
他年幼時,經歷了人生太多跌宕,自己的生母,也被人害死,被一不知名的人,小心翼翼的呵護著長大,風雨飄搖,打小,他見識過成化年間,自己父皇在位時,宮中的丑陋,正因如此,他從小就勵志,要成為一代賢君明主。
因而,登基之后,他殫精竭慮,每日從早到晚,不知疲倦的批閱奏疏,別人是三日一朝,會見大臣,商議國家大事。他覺得不夠,他改成了一日一朝,就這,還覺得巨細之事,不能完全體察,于是,索性改成了一日三朝,每日會見數不清的人,對每一本奏疏,都絕無敷衍,他害怕自己的疏失,而產生錯誤的事,任何一個可能的疏漏,都可能讓許多人家破人亡。
這數十年,他堅持了下來。
所為的,是什么呢?
說不清。
或許是希望自己不至像先皇帝那般;或許,內心深處,他真正渴望治理出一個太平天下,讓無數的百姓安居樂業。可這里頭,又何曾不想青史留名,讓后世所敬仰呢?甚至……若說私心,也定也是希望大明江山可以穩固,自己的子孫們,可以蒙自己的蔭庇,自此無憂。
而現在……
這數十年來,他有過沮喪,有過挫折,發生過許許多多的錯誤,他甚至有時在想,自己的堅持,到底有什么意義,這天下,不還照樣是千瘡百孔,不照樣,庶民們的生活,改善也有限嗎?
只是…………
這一刻,弘治皇帝的淚水在眼眶里打著轉,終于,這淚水不爭氣的撲簌而下。
滾燙的淚珠兒,一滴滴的淌下去,他終于明白,這一切……竟是值得的。
這天下,不正是積少成多,不正是成年累月的積累嗎?
弘治皇帝當然明白,這吾皇萬歲的稱頌之中,難免會有百姓們受人教唆的成分。
可這一刻,他相信,他們所喊出的吾皇萬歲,還是出自肺腑的。
見皇爺爺哭了,朱載墨取了帕子,給弘治皇帝。
弘治皇帝接過,擦拭了淚,他雙鬢之間,已滋生了許多的華發,這一哭,整個人便如一個風燭殘年的老人,他不禁道:“好啊,好啊,真好啊。”
…………
第一章送到,求雙倍月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