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話中,不免帶著譏諷。
很顯然,方繼藩已經習慣了。
方繼藩毫不慌張,自信滿滿的道:“此事再容易不過了,王朝更替的本質,就在于,百姓們勞而不獲,勞而無功,既然……靠著勤懇,用血汗換不來一家人口糧,不能吃飽穿暖,于是,他們只好用這勤懇化為憤怒,用血汗來對抗了。這歷朝歷代,找到這個問題的人,何其多也,可是真正有人去思索,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嗎?這些問題,本不該是我來想的,而該是身為禮部尚書的周尚書來想,因為你是尚書,你領著俸祿,你自居自己是圣人門下,認為自己讀的書最多,也讀的最好。可是……周尚書從未去想,若是別人去想,周尚書尚且還需譏諷嘲笑幾句。哼,你這狗東西,除了寫一些酸腐的文章,也配做尚書嗎?你攻訐我也罷了,瞧不起我的明頌也罷,你還敢譏諷宮闈,你是個什么東西,我方繼藩嫉惡如仇,最看不得的,恰恰是你這樣尸位素餐之輩!”
“你……”周坦之被罵了個狗血淋頭。
他頓覺得自己斯文掃地,臉色極是難看。
這方繼藩肆無忌憚的在朝堂當殿辱罵,這哪里是當他是大臣,于是,他悲憤的朝弘治皇帝叩首:“陛下……齊國公的話,陛下都聽見了,齊國公有失臣儀,辱罵老臣,懇請陛下為臣做主,整肅綱紀!”
而弘治皇帝,卻還沉浸在那一句……勞有所獲的話中。
不得不說,弘治皇帝都忍不住在心里贊許,方繼藩所謂的化繁為簡,果然厲害,只一句勞有所獲,便將興亡更替之事說透了。
百姓們若是不能用勞動換取安居樂業,自然就會用鮮血來與朝廷抗爭。
找出了關鍵,就能解決這個問題,要解決,固然很難,可首先,卻是去正視,只有重新審視,才能找到解決的辦法。
誠如這明頌一般,這豈不是一個解決的方法?讓百姓們懂得如何養豬,如何養雞養鴨,如何用簡單的方法治療一些小病,這些……無一不是減輕他們的負擔,增加他們收益的事啊。
這么說來,明頌的本質,其實就是勞有所獲。
這對于那些讀書人而言,也許是一部可笑的書,可對于千千萬萬的百姓,卻不啻是圣典了。
此刻,無數的念頭在弘治皇帝的心頭劃過。
方繼藩所提出的,恰恰是他作為帝皇最擔憂的事,王朝興替,是否可以延緩,或者是避免……這才是最根本的問題。
可此時,周坦之含淚,打斷了他的思緒,弘治皇帝看著周坦之一副委屈的樣子,仿佛是受了方繼藩莫大的凌虐,等著自己為他做主。
弘治皇帝的心里沒有半點憐憫之意,反而……頓感怒氣沖天。
弘治皇帝臉色一正,凜然道:“方卿家所言的,乃是天下事,而卿為禮部尚書,卻是開口委屈,閉口做主,居高位者,不知自省,偏要爭這一時的口舌之快,滿口為的,都是爾之私怨。爾讓朕做主,做的是什么主?”
周坦之萬萬料不到,弘治皇帝竟然勃然大怒,甚至話里是句句對他的責備,他惶恐的忙叩首:“陛下……”
“住口。”弘治皇帝道:“明頌這等經典,在爾的口里卻成了養豬之術,好,它即便是養豬之書,方繼藩尚且教授人養豬,爾為禮部尚書,又做了什么?”
周坦之下意識的道:“臣在南京禮部,負責典禮祭祀,不敢怠慢……”
弘治皇帝瞇著眼:“可是爾會養豬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