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因如此,李政到達之后,立即拜見所有重要的儒生,曉以利害,其實就是要引發儒生們的危機感。
而對于眾儒生們而言,一旦自己的學問被人質疑,甚至認為百無一用,這后果,是極為可怖的。
也幸好他們是蘇萊曼近臣,因此,他們接著在蘇萊曼身邊的機會,早已旁敲側擊,進行了許多事前的工作準備。
事實上,蘇萊曼皇帝并非是傻子,他絕不會只憑身邊的儒生們,就輕易改變自己的看法。
他是理智的,做任何的事,并不會權衡好壞,而是權衡利弊。
最終,他還是見了李政,想要給李政一個機會。
李政起先將所有的責任推給了朱成,當然……靠推諉責任,是絕不可能讓自己活命的,而李政也并不打算靠推諉,讓自己活下來。
他真正的殺手锏,在于引發皇帝內心的焦慮。
皇帝登基已有數年,新政已經有了一些成效,奧斯曼的權力,開始逐漸的集中在了奧斯曼皇帝的手里。
可舊貴族的勢力,依舊強大。
李政出使,本就是皇帝恩準。
也就是說,這個計劃,和皇帝息息相關。
皇帝怎么可能不圣明呢?若是讓人知道,這統統都是皇帝的錯誤,這個計劃根本行不通,那么……少不得會讓那些反對皇帝的人,造出聲勢,讓這奧斯曼上下,失去對奧斯曼皇帝的信任。
所以……此事,只能是執行之中出了差錯,而絕非是決策的問題。
正因為如此,此前李政所鋪墊的朱成,便成了替罪羊!
因為他作為副使,乃是最大的執行者。至于李政,當然不能重懲,因為皇帝和李政的決策以及思路是一致的,即然皇帝沒有錯,那么李政就不會錯,李政最大的責任,也不過是失察之罪罷了。
且李政和諸儒們方才的一番奏對,已讓蘇萊曼皇帝明白,時至今日,已經沒有退路了。
那些舊貴們居心叵測,而皇帝想要繼續集中權力,唯一的方法,就是依賴這些對他死心塌地的儒生,越是到了危急時刻,身邊之人的忠誠,才尤為緊要。
能力大小是次要的。
若是不忠,那么能力越大,破壞力反而越大。
蘇萊曼自是懂得審時度勢,立即就做出了一個對自己最穩妥的選擇!
那些舊貴族顯然不明白,若是蘇萊曼和李政的計劃成功了,奧斯曼的國力大增,或許蘇萊曼反而會對他們進行拉攏,展現出寬容的一面,告訴他們,朕是如何的正確。
而一旦計劃失敗,且還是一敗涂地,那么越是如此,勒在他們脖子上的繩索,將會越來越緊。至于李政的安排,蘇萊曼自有考量,他需要一套錦衣衛的系統,來監視甚至打擊舊貴,而這個犯錯的李政,定有著絕對的忠誠,用這樣的人,實在再好不過,因為他絕不擔心,對付這些舊貴,李政會心慈手軟。
這個時候,其實眾儒生也是暗暗松了口氣,而事實上,其實他們很清楚,自己被李政利用了。
可這又如何呢,重要的是,現在大家的危機都已解除了。
再說李政是自己人,如今手握錦衣衛,拉攏此人,對自己只有莫大的好處。
于是,眾人紛紛頷首點頭,有人道:“李公何必稱謝,這都是陛下圣明的緣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