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炎武(1613年7月15日—1682年2月15日),南直隸昆山(今江蘇昆山)人,本名絳,乳名藩漢,別名繼坤、圭年,字忠清、寧人,亦自署蔣山傭。
南都敗后,因為仰慕文天祥學生王炎午的為人,改名炎武。
因故居旁有亭林湖,學者尊為亭林先生。明末清初的杰出的思想家、經學家、史地學家和音韻學家,與黃宗羲、王夫之并稱為明末清初“三大儒”。
顧炎武一生輾轉,行萬里路,讀萬卷書,創立了一種新的治學方法,成為清初繼往開來的一代宗師,被譽為清學“開山始祖”。
顧炎武學問淵博,于國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儀象、河漕、兵農及經史百家、音韻訓詁之學,都有研究。
晚年治經重考證,開清代樸學風氣。其學以博學于文,行己有恥為主,合學與行、治學與經世為一。詩多傷時感事之作。
就是他提出了: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
不僅如此,顧炎武為學以經世致用的鮮明旨趣,他從“明道救世”的經世思想出發,還萌發了對君權的大膽懷疑。
他雖然還未直接否定君權,未能逾越封建的藩籬,但他這種懷疑君權、提倡“眾治”的主張,卻具有反對封建**獨cai的早期民zhu啟蒙思想的色彩。
顧炎武的思想接近君主立憲制,當然君主依舊有著實權,但是有了限制,很多事情要與他人商議,不再是一人專治。
劉元昭明白后世變化,雖然他現在是帝制,但日后肯定要變革,不變就會被消滅。當然,現在他不能說,要慢慢做。
所以劉元昭他決定先在南方掀起儒家新文化運動,主打對象就是孟子荀子中的重民輕君思想,推翻特權階級。
同時,興起法家思想,提倡法制,保證個人財產安全,法律的公平公正公開等等。
不過這些都是提前布局,現在最重要的是平定東亞,重新帶領華夏登頂世界第一。
土謝圖汗部的袞布,就是劉元昭稱帝后的第一塊墊腳石。
袞布在讓黃文林警告劉元昭之后過了十天,袞布得知劉元昭依舊待在歸化城,并且還派兵北上。
他大為震怒,當即領兵三萬余騎兵南下,攻打劉元昭。
劉元昭車步騎各一營,加上五千察哈爾部的騎兵,一萬五千人與袞布交戰。
兩軍在今天的賽音山達附近相遇。
劉元昭只讓車營列陣,近衛隊與步兵營都在戰車營里待命,騎兵營與察哈爾部騎兵在兩翼布陣。
隨著號角聲響起,對面土謝圖汗部兩萬余騎兵呈弧形沖來,劉元昭領兩翼騎兵后撤,同時下令炮兵準備開炮。
兩翼的騎兵在后撤之后,往兩翼展開,向上延伸,戰車營如用軀干,兩翼騎兵如同雙臂,劉元昭這是要把袞布的大軍包圍,一戰殲滅。
袞布毫不知情,他只是看到劉元昭的騎兵撤退了,留下一堆車子。
只見土謝圖汗部的騎兵進入三百步距離,車陣里的炮兵便開火了,不出意料之外,土謝圖汗部的前排騎兵亂做一團,人仰馬翻,就連后排也受到了影響。
不過他們還沒慌亂,在將領的指揮下,兩萬余騎兵一分為二,向兩側移動。